果不其然。日本政府突然宣布了,将在“安保三文件”里把“反击能力”写进本子,五年内把防卫费顶到接近GDP约2%,还要引进远程巡航导弹、加固南西诸岛的驻防与装备。 日本这个对手,最擅长的游戏叫“沉默后的突然加速”。你看他平时温吞吞地谈“防卫”,但在水面下,调整姿态的速率从未停过。这不是简单的扩军,而是一种精心计算的“致命时差”。 翻开历史的老账本,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重复性:无论是一百多年前甲午海面上北洋水师面对的快炮节奏,还是旅顺口和太平洋上那些令对手措手不及的清晨,日本军部似乎从来不屑于漫长的拉锯。 他们这套“不吭声、猛给油”的逻辑,到了今天换了个写法。从2015年安保法解开束缚,到2022年把防卫费红线拉高,再到“反击能力”白纸黑字地入档。 这些看似繁琐的文书工作,本质上是在给未来的“先发制人”修法理台阶。一旦决定动手,他们追求的是甚至不需要解释过程,直接甩出一个不可逆的结果。 这套逻辑落实到现在的地图上,就变成了一张细密的网。很多人盯着那两艘正在为了搭载F-35B而改装的“出云”和“加贺”看,觉得这是要在吨位上做文章。 错了,日本真正的杀招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最上”级这种灵活性极高的隐身舰艇正在批量下水,而在西南诸岛的与那国、石垣、宫古这些关键节点上,反舰和防空导弹阵地就像打进门框的“门栓”。 加上射程奔着千公里去的升级版12式岸舰导弹和买来的美制“战斧”,他们是把“出其不意”的打击发射架,直接架到了安全距离之外。 更要警惕的是这种网络背后的神经系统。美日之间的“利刃”、“剑道”演习,早就不是简单的秀肌肉,而是在磨合数据链。 这就好比在球场上,你以为他在防守,其实他和盟友已经构筑好了全场紧逼的抢断路线。 一旦情报通过加粗的侦察链条传导,拥有P-1巡逻机和“太龟”级潜艇这样拥有顶级静音反潜能力的日本海自,极有可能在对手还在调整呼吸时,就打出了第一波快攻。 那么,这局怎么破?如果你以为仅仅靠055大驱带着052D群在海面上摆个铁桶阵就稳了,那是只看到了肌肉,没看到筋骨。 这就好比两个人掰手腕,日本现在的优势是手腕硬、反应快,想利用“节奏差”赢你;而我们的破局点,在于臂展够长、耐力够久。 这就要求我们的901型“呼伦湖”级综合补给舰必须能撑起远海的持续输血,把补给线拉得越稳,对手想靠“爆发力”速胜的概率就越低。 同时,必须要把感知的触角伸到对手动作之前。这不仅仅是鹰击-18或者火箭军远程火力覆盖的问题,更是KQ-200反潜机和空警-500在海空常态化巡逻的质量问题。 自2013年防空识别区划设以来,雷达就要像永不关灯的哨兵,不管是水下的暗流还是空中的隐身信号,都要确保“情报到决策”之间不再掉链子。 面对一个习惯在夜幕掩护下搞突袭的对手,最好的回应不是对着喊话,而是把那种“平时就是战时”的压迫感常态化。 通过岸基机动火力把响应压缩到分钟级,把反导和反潜的“底仓”填得满满当当。 归根结底,不给它留任何“赌一把”的心理窗口,不让它掌握节奏的开关,才是大国博弈该有的清醒。让对手知道,你想搞突然加速?对不起,我的雷达和导弹,早就等你很久了。 信息源:《高度警惕!高市早苗启动修订“安保三文件”,还企图修改“无核三原则”》上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