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那个炎热的夏天,日本海军在丰岛海域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了中国运兵船。很多人当时都没想明白,这个看似比中国小得多的岛国,哪来这么大勇气挑战庞大的清帝国?其实这场战争根本不是偶然冲突,而是日本花了二十六年精心策划的一场豪赌。 明治天皇刚登基就发布《御笔信》,确立了征服中国大陆的“大陆政策”。这个政策有两个方向:向北越过朝鲜海峡“征韩”,进而进军中国东北;向南越过琉球进犯台湾。这个野心勃勃的规划,成了日本未来几十年行动的路线图。 日本首先拿周边小国试刀。1874年悍然发动侵略台湾的战争,虽然没能得逞,却从中国捞走了50万两白银。接着在1879年吞并琉球,改名为冲绳县。同时多次介入朝鲜内政,通过《江华条约》、《济物浦条约》和《汉城条约》,获得了与中国同等的在朝驻兵权。这些动作一步步清除了进攻中国的跳板。 日本人对建军备战的投入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明治天皇一即位就宣布:“海军为当今第一急务,务必从速建立基础。” 1887年,天皇甚至拨出自己内廷的30万日元用于海军建设,并表示要连续六年省出内廷费用支持海军。各大臣纷纷响应,捐出薪俸的10%-15%。 到战争前,日本海军已经从不到10艘小船发展为拥有31艘军舰、74艘鱼雷艇的强大舰队,总吨位达72000吨。 他们特别针对中国的“定远”、“镇远”铁甲舰,专门设计了“松岛”号巡洋舰,虽然排水量只有“定远”舰一半,但主炮口径更大。还从英国购买了当时世界上最快的巡洋舰“吉野”,航速达23节。 陆军方面,日本学习了德国的征兵制度。1873年颁布《征兵令》,建立了全民义务兵役制。后来不断修改完善,到1883年规定全国17至40岁男子均须服兵役。到战争前夕,日本已有常备军63000人,预备役23万人。他们还进行了军制改革,废除陆军省参谋局,设立直接听命于天皇的参谋本部,提高作战效率。 日本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超前。从1880年开始大力修建铁路,到甲午战争时国内铁路线已达3200公里,而清朝全国才300公里。他们还建立了完善的后备力量体系,确保兵力能快速集结和输送。 最令人惊讶的是日本全民的战争狂热。政府和媒体通过各种宣传煽动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1886年北洋水兵在长崎闹事事件后,日本海军甚至以击沉“定远”、“靖远”为目标,连儿童都开始玩捕捉中国军舰的游戏。 日本媒体大肆宣扬“朝鲜独立论”和“义战论”,称中日战争是“文明与野蛮的战争”。这种宣传如此成功,以至于黄海海战后,日本小孩玩游戏时都会辱骂失败者是“支那”,成年人之间撒谎会被骂作“支那政府”,吹牛者则被嘲讽为“李鸿章”。 财力不足的日本发明了各种筹款方式。全国掀起“军资献纳运动”和“义捐运动”,财界成立“报国会”募集资金。政府发行军事公债,第一次计划募3000万日元,结果实际募到7694万;第二次计划5000万,实际达到9027万,均超额完成。甚至有记载称,甲午战争中日本娼妓捐献的银钱相当于清政府户部答应为清军提供的军费。 反观清朝,虽然表面上实力远超日本——国土面积是日本30多倍,人口10余倍,年财政收入也更多,但缺乏现代动员体制。 北洋海军自1888年建成后未添一舰,陆军虽有百万之众,有战斗力的仅35万,且无后备力量。整个战争中,清政府筹集的军费不足3000万两白银,而日本耗费约8000万两,预算更达1.6亿两。 日本的情报工作也十分出色。他们早就派大量间谍来中国搜集情报。1888年北洋海军在刘公岛建立后不久,日本海军大尉关文炳就奉命对胶东半岛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详细侦察。这些间谍扮成各种身份,从军事要地到风土人情无所不察。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局长小川又次提出《清国征讨策案》,详细规划了五年内对华作战计划,核心是“压制其海上为第一步”。这个方案十分周密,设想海军击败中国海军后,掩护陆军八个师团远征中国,六个在直隶湾登陆,两个进攻长江沿岸,最终攻陷北京。 到1894年战争爆发前,日本成立了由天皇直接统辖的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完成了所有军事准备。当他们蓄意挑起战争时,清政府却毫无明确的战略方针。 日本这二十六年的精心备战,简直像是一场疯狂的赌博。他们倾尽国力,从军事、经济、舆论到国民动员做了全方位准备,而清朝还沉浸在洋务运动的表面繁荣中。这种准备上的差距,直接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