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四到六月,是印度最难熬的季节。太阳直射点北移,整个恒河平原被强大的副热带高压牢牢罩住,天空晴朗少云,阳光毫无遮挡地炙烤大地。 更糟的是,北边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像一堵巨墙,挡住了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使得干热空气在平原上来回翻滚,形成可怕的“热穹顶”效应。用当地人的话说,新德里就像一口被盖紧盖子的大锅,里面的人们在被慢火慢炖。 高温带来的死亡威胁真实而具体。2024年3月至5月,印度官方报告了近2.5万例中暑病例。仅在5月31日一天,就有至少85人死于高温相关疾病。 因为高温,连曾经无处不在的蚊子都几乎绝迹——当气温持续超过35度,蚊子的活动能力会急剧下降,接近50度时,它们会直接死亡。野生动物同样在劫难逃,有报道称,近40只猴子因为难耐酷渴,跳进一口深井找水,结果全部溺亡。 对于像库马尔这样的底层劳动者,高温是必须直面的一道鬼门关。政府会建议民众“尽量待在室内”,但这对靠日薪过活的建筑工人、小贩、农民来说,只是一句空话。不出门干活,就意味着全家要饿肚子。 贫富差距在热浪中被放大到极致。富人能躲在稳定的冷气房里,甚至飞往喜马拉雅山麓的避暑胜地;而穷人们只能在树荫下、棚户边扎堆纳凉,甚至为了一点凉水而发愁。 即便想靠空调续命,对大多数印度家庭也是一种奢侈。印度的空调普及率不到5%,而且电力系统极度脆弱。每到用电高峰,全国范围的拉闸限电就成了常态,有些地方每天要停电十几个小时。 老化的输电线路在超负荷下甚至会直接烧断、冒烟,导致整片区域陷入漆黑。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印度每年因电力中断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60亿美元,约占全国GDP的3%。 在无奈中,人们只能各显神通,利用土办法降温。一种用稻草、水泵和风扇制成的“土空调”颇受欢迎,它利用水蒸发吸热的原理,能带来些许凉意。更穷的人家,则会提前储存冰块涂抹身体,或者把洋葱放在口袋里,寻求一点心理上的慰藉。 更多的人,则选择涌向他们心中的“圣河”——恒河。于是,恒河岸边出现了成千上万人同时沐浴的奇观,河水被形容得像“勾芡”一样浓稠。然而,这条圣河如今污染严重,大肠杆菌和重金属超标,在污浊的河水中纳凉,又带来了新的健康风险。 高温的魔咒也紧紧扼住了印度的经济命脉。农业是雇佣人口最多的产业,极端高温加剧干旱,导致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减产10%到15%,直接威胁约2亿农民的生计。工业因缺电而停产,工人因炎热而效率低下,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在热浪中变得萎靡不振。 印度每年上演的高温悲剧,是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的一个极端样本。根据“世界天气归因联盟”的分析,由于全球变暖,印度近年遭遇的极端热浪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了约45倍。而城市热岛效应,又让德里这样的大都市温度明显高于周边地区,热量被困在低层大气中,连夜晚都难以喘息。 与印度仅一山之隔的中国,能相对安然度夏,青藏高原这道“世界屋脊”功不可没。它如同一堵坚实的墙,有效地阻挡了来自南亚次大陆的干热气团北上。然而,在全球变暖的阴影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完全独善其身。印度年复一年的高温“烤”验,无疑为全世界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