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15日21时,在金门岛上侥幸占了便宜而获“大捷”的胡琏,再次率领“高安”号等13艘军舰、19架飞机,伞兵500余名, 与其属下的柯远芬中将、十九军中将军长陆静澄、少将参谋长萧锐、第四舰队司令黄震白少将等共计13000余人,向我仅驻守有1200余人公安团的东山岛进犯。 胡琏这名字,在当年的东南沿海战场算不上陌生。此人早年毕业于黄埔四期,抗日战争中打过几次硬仗,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满脑子都是“反攻复国”的迷梦,在金门岛凭借复杂地形和潮汐优势捡了次漏,就真以为自己成了“常胜将军”。 他手下的那帮将领也不是等闲之辈——柯远芬长期深耕闽南特务工作,对沿海地形了如指掌;陆静澄的十九军号称“精锐”,实则多是逃兵拼凑而成,战斗力早已打了折扣。 13000余人的兵力,配上军舰、飞机和伞兵,这般阵仗,摆明了是想一口吞下东山岛,给自己的“反攻”履历再添一笔“功绩”。 可他们忘了,东山岛不是无人驻守的荒岛,更不是任人宰割的肥肉。驻守这里的公安团,虽说只有1200余人,却是清一色的百战老兵。 团长游梅耀是从长征路上走出来的老红军,身上弹痕累累,打硬仗的经验比胡琏的参谋长萧锐多了不止一星半点。 战士们大多是闽南本地人,有的是渔民出身,熟悉海岛的每一处礁石和海湾;有的是土改后参军的农民,抱着保卫家园的决心,枪杆子握得比谁都紧。 更重要的是,东山岛的百姓早就和解放军拧成了一股绳,村里的青壮年组成了担架队、运输队,老人和妇女负责站岗放哨、筹集物资,整个海岛就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胡琏的进攻选在深夜,本想打个措手不及。15日21时刚过,军舰上的炮火就像雨点般砸向东山岛滩头,飞机盘旋俯冲,投下的炸弹在海面上掀起巨大的水柱。 500多名伞兵借着夜色,从空中降落到岛的纵深地带,企图切断公安团的退路。一时间,东山岛火光冲天,枪声、爆炸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宁静的海岛瞬间变成了战场。 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游梅耀没有丝毫慌乱。他早就料到胡琏会来这一手,提前在滩头布置了明暗火力点,用铁丝网和鹿砦封锁了登陆通道。 战士们躲在掩体后,等敌人的登陆艇靠近岸边,才猛地扣动扳机,密集的子弹像镰刀一样收割着敌人的生命。 有个叫陈阿毛的渔民战士,仗着对海流的熟悉,趁着夜色划着小渔船,悄悄靠近“高安”号军舰,把一捆手榴弹扔到了军舰的甲板上,炸得敌人哭爹喊娘。 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岛中心的公云山。敌人的伞兵抢占了这里的制高点,疯狂向山下扫射。公安团二连的战士们奉命夺回阵地,他们冒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向山顶冲锋。 连长吴添福身中三枪,依然咬着牙指挥战斗,直到把红旗插上公云山的顶峰。山下的百姓也没闲着,老大娘提着烧开的姜汤,冒着炮火送到阵地上;年轻姑娘们把自家的门板拆下来,做成担架抬运伤员;就连十几岁的孩子,都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战场上传递弹药。 胡琏原本以为几个小时就能拿下东山岛,可打了整整一天一夜,不仅没能突破公安团的防线,反而损兵折将。他不知道的是,就在战斗打响的那一刻,福建军区的援军已经日夜兼程地向东山岛赶来。 16日下午,援军终于抵达战场,从敌人的侧后方发起猛攻。腹背受敌的国民党军队顿时乱了阵脚,士兵们争相逃命,有的跳进海里被淹死,有的被俘虏,原本嚣张的气焰荡然无存。 这场战役,胡琏的13000余人伤亡、被俘共计3300余人,损失军舰3艘、飞机2架,而我军公安团仅伤亡180余人。 胡琏带着残兵败将狼狈逃窜,所谓的“反攻”美梦再次化为泡影。他到死都没明白,仅凭装备优势和侥幸心理,根本无法撼动正义之师的钢铁防线,更无法阻挡两岸同胞渴望统一的历史潮流。 东山岛战役的胜利,不仅保卫了东南沿海的安全,更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那些为了保卫家园流血牺牲的战士和百姓,他们的事迹值得永远铭记。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任何企图分裂自己国家的人,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唾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