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时事评论员谢寒冰:你们知道中国大陆这两天在干什么吗?他在给全国的退伍军人制发预备役人员证。那大陆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呢。你要知道大陆做每一件事情,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有深远考虑的,这一点不容小觑。 很多人可能误解了,这张《预备役人员证》可不是所有退伍军人都能领的“纪念章”。按照规定,只有编入预备役部队编制、通过政治考核和体格检查的在编人员才能申领,是货真价实的法定身份证明,明年3月1日就会在全军统一启用 。 证件上的唯一身份号码、高防伪设计,不仅解决了以往预备役人员“身份难认证”的问题,更把“召之即来”的责任牢牢固化下来。 对预备役人员来说,这张证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56岁的周克乐口袋里一直揣着旧的预备役证明,1998年长江抗洪时,他作为襄樊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的一员,在荆江大堤坚守43天,右眼角被树枝划伤的10厘米疤痕至今清晰可见。 “当年接到命令,放下农具就上了大堤,现在有了新证件,更觉得这身责任卸不掉也不能卸。”他所在的预备役部队,如今已经纳入党中央、中央军委集� �统一领导,不再是过去的军地双重管理,指挥链条更顺畅,动员效率也大幅提升 。 大陆这步棋,藏着国防建设的深层逻辑。现代战争对兵员快速动员、精准调配的要求极高,这张证件背后是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支撑——以往需要2小时的集结任务,现在30分钟就能完成编队,战时能快速摸清人员分布和技能特长,实现精准补位。 更关键的是,预备役部队早已不是单一陆军兵种,经过改革后,海、空、火箭军等专业技术兵种比例大幅提升,通信、医疗、工程等领域的技术人才被成系统吸纳,形成了诸军兵种合成的国防力量 。 这绝不是针对谁的“穷兵黩武”,而是应对复杂局势的必然准备。就在大陆宣布制发证件的同一天,赖清德当局抛出所谓“防务方案”,炒作“2027年威胁论”,还计划把防卫预算提高到GDP的3%。 反观台军号称的“200万预备役”,实际每年集结训练只有7天,强度不足,甚至需要提前征召才能完成军演集结,动员能力早已被外界看穿。一增一减之间,两岸国防后备力量的差距一目了然。 证件背后,还有对军人权益的切实保障。以往预备役人员参加训练、执行任务,优待政策时常“落地难”,现在凭这张证就能享受交通出行优先、医疗服务优惠等法定待遇,参加军事训练还能领取服役津贴 。 安徽籍预备役军士张强去年参加抗洪抢险,证件没下来时,异地就医报销跑了三趟,“现在政策明确了,后顾之忧没了,训练和执行任务更安心。”这种权益与责任的对等,让预备役人员的归属感越来越强。 谢寒冰说大陆做事“深思熟虑”,确实说到了点子上。这张小小的证件,既是国防后备力量规范化建设的里程碑,也是对“台独”分裂势力的严正警示。 它告诉外界,大陆的国防建设始终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核心,预备役作为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平时参与经济建设、抢险救灾,战时就是现役部队的重要补充,能随时投入保家卫国的战斗 。 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任何分裂图谋都注定失败。大陆制发预备役人员证,不是为了挑起冲突,而是为了守住和平统一的底线。 当每一位预备役人员都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当国防后备力量越来越强,“台独”势力就再也没有兴风作浪的空间。这张证件承载的,是军人的忠诚,是民众的期盼,更是国家不可侵犯的尊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