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约翰·博尔顿8月26日发文说:“唐纳德·特朗普如今的乌克兰政策,和上周五他的政府对我的住宅和办公室执行搜查令时一样,毫无逻辑可言。特朗普的谈判在混乱和仓促中破裂,他的诺贝尔和平奖之争或许也已走到了最后的挣扎。” 8月22日,联邦调查局特工手持搜查令突袭博尔顿位于马里兰的住所及华盛顿办公室,官方理由是调查其“涉嫌不当处理机密文件”。 这场行动由中情局局长拉特克利夫提供情报支持,暗示事件涉及国家安全层级。特朗普迅速撇清关系,声称对行动“不知情”,却不忘补刀称博尔顿是“下三滥”。 耐人寻味的是,博尔顿今年初刚被特朗普撤销特勤局安保,而他在回忆录中揭露特朗普“外交无知”的旧怨,早已为这场冲突埋下伏笔。 尽管副总统万斯坚称调查“无关政治分歧”,但时间点的巧合——恰逢博尔顿持续批评特朗普对俄政策——难免引发外界对政治报复的联想。 博尔顿矛头所指的乌克兰政策转向,堪称特朗普“交易艺术”的典型样本。8月25日,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彻底切断对乌直接援助,宣称过去承诺的3500亿美元让美国“被剥削”,未来乌克兰需通过北约获取武器,且欧洲盟友必须“全额付款”。 这一决定看似突兀,实则延续了特朗普的长期逻辑:将国际义务视为生意谈判。今年3月,特朗普就曾因与泽连斯基激烈争吵而暂停军援;7月虽短暂批准输送防御性武器,却附加了“欧洲买单”的条件。 这种反复无常的根源,在于特朗普将外交决策简化为个人情绪和短期利益的权衡。他对普京的态度便是明证:起初坚信私人交情能速停战火,却在俄军持续空袭后恼羞成怒,抱怨普京“白天说好话,晚上就轰炸”。 博尔顿对此讽刺道:“他以为普京该按他的剧本演,一旦对方不配合,他就暴跳如雷。” 博尔顿特别点破特朗普政策背后的隐秘驱动力——对诺贝尔和平奖的执念。据其透露,特朗普常年因奥巴马获奖而耿耿于怀,坚信自己更配此誉。 这种心态直接扭曲了外交逻辑:为追求速成“政绩”,特朗普7月突然抛出“50天停火通牒”,威胁对与俄贸易国家课征100%关税,却无视俄乌立场的根本矛盾。 更荒诞的是,他一边向欧洲施压派兵入乌,一边拒绝美军直接介入;既宣称提供“战略支持”,又削减关键防空导弹供应,导致乌军战力陷入结构性短缺。 特朗普的政策摇摆绝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战略重心转移的必然结果。随着国会持续削减援乌预算,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公开承认2026年将进一步缩水。在“美国优先”框架下,乌克兰已从“抗俄马前卒”降级为战略负担。 白宫的真实目标十分清晰:迫使欧洲承担主责,腾出资源投向印太地区。然而欧洲的填补能力存疑——尽管英国、北欧国家加大援助,但全欧155毫米炮弹年产量仅100万发,远低于乌军月均消耗量;而美国此前已输送超300万发,断供将直接冲击前线补给。 博尔顿的尖锐批评,本质是对特朗普决策机制的彻底否定。从突袭行动到乌克兰乱局,两事件共同揭露了同一症结:以个人情绪替代制度理性,以短期交易置换长期战略。 这种模式不仅削弱美国外交信誉,更让盟友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正如北约秘书长吕特一边配合特朗普的“停火测试”,一边坚称乌克兰主权“不容妥协”的尴尬表态。 素材来源:特朗普前国安顾问遭FBI搜家,万斯:这不是报复 2025-08-25 17:11·环球时报
特朗普等不及了!拜托中方尽快答应,访华日程不能拖了。8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
【5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