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大阅兵,北约一把手当着全球对华喊出一句话,整个西方目瞪口呆 他当着全世界的面直言,自己特别担心美国海军和中国的差距,还说中国在造船领域已经远远超过美国和西方盟友。 这话被西方媒体解读成北约迄今为止最严厉的警告,而且这警告是对着美国和欧洲自己人的。 吕特这话可不是随口说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实力差距。现在咱们海军的船舰数量已经突破400艘,而美国那边刚跌破300艘,只剩294艘。 更关键的是,咱们70%的舰艇都是2010年以后新入列的,都是新式装备。 冷战那会儿美国海军最鼎盛的时候有500艘船,在全球各个关键海域都有军事存在,可现在不一样了,他们正被退役潮和造舰跟不上趟的问题困住。 美国造船业的麻烦事儿真不少。全美国能造航母的就纽波特纽斯一家造船厂,而且干船坞都不够用,导致航母维修保养的周期延长到一年以上。 核潜艇的维护更是积压严重,好多舰艇损耗得比预想中快多了。 今年4月美国海军对在建舰艇审查后发现,问题比想象的更严重:首艘哥伦比亚级核潜艇至少晚交一年,福特级航母3号舰“企业”号要延期18个月,两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延后两年,最离谱的是首艘星座级护卫舰,居然要延期36个月才能交付。 说起来这星座级护卫舰本来是想快点造出来应急的,原型是欧洲的多任务护卫舰,设计挺成熟的。可美国海军不断改设计,搞得它和原型舰的共同点从85%降到只剩15%,光设计调整文件就出了500多份。 越改越复杂,结果成了延期最久的项目。 反观咱们中国的造船能力,差距就更明显了。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的数据显示,咱们造船厂的年产能大约2325万吨,是美国的232倍。 去年咱们船厂交付了1286艘新船,总吨位3912万吨,占全球54.6%的份额;而美国船厂只交付了28艘,总吨位30万吨,全球占比才0.04%,其中连一艘远洋货船都没有。 更有意思的是造舰成本,同样的船美国造要贵得多。2020年有个2200吨的风电安装船,美国船厂报价6.25亿美元,咱们中国船厂只要3.3亿美元。 2022年美森航运在费城造船厂订的3艘集装箱船,每艘要3.33亿美元,而咱们造同类船只要5500万美元一艘。这价格差距实在太大了。 美国造船业现在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产业链空心化,技术工人断层严重。他们现在13家海军造船厂有9家已经停产,剩下的也基本只做维修保养,80%的造舰业务靠两大集团旗下的6家造船厂撑着。 为了吸引工人,造船厂不得不搞培训中心,和技术学院合作,还提高薪资福利,甚至给老旧船坞装顶棚和空调,改善伙食标准,就为了改变大家对造船业“危险又糟糕”的印象。 而咱们中国海军这几年的发展速度确实惊人。福建舰今年已经完成了8次海试,不光测试了动力、电机这些系统,歼-35战斗机、歼-15T和新型预警机都上舰测试了,很快就要形成战斗力。 加上辽宁舰和山东舰,咱们马上就要进入三航母时代,远洋作战能力会大幅提升。055型驱逐舰的性能也已经超过了美国最新的“阿利·伯克”III型,这让美国原本的应对计划都落了空。 吕特的警告其实反映了北约内部的深层焦虑。欧洲国家一直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尤其在海军力量上。可现在眼看着中国海军一天天壮大,美国造船业却困难重重,他们能不着急吗? 万一南海、台海这些地方出事,美国能不能及时赶到,能不能打得过,都是未知数。 所以吕特最近就喊着让北约国家到2032年把军费涨到GDP的3.5%,还要把GDP的1.5%用于网络和边境管控这些安全项目。欧洲国家也不傻,英国已经说要把军费比例从2.3%提到2.5%,之后还要涨到3%。 这背后其实是对美国保护能力的怀疑,觉得不能再完全指望美国,得自己多掏钱搞防务了。 美国这边也挺无奈的,2025财年国防预算申请了8952亿美元,看着不少,但海军造舰只分到481亿美元。航母这些大项目占了太多钱,导致驱逐舰、护卫舰这些急需的舰艇资金不够。 更麻烦的是他们民用造船工业凋零,产业链断了,就算现在想加大投入,产能也提不上来。他们甚至邀请韩国、日本的造船企业到美国投资,韩国韩华集团今年6月就花1亿美元收购了费城造船厂,可这些措施见效都太慢。 美国海军的政策也不稳定,每年发布的30年造舰计划经常变来变去,搞得造船厂不敢随意扩大规模,生怕投入了又变卦。 造船厂多次催促国会早点敲定未来采购方案,说采购空档期会让劳动力更不足,原材料更短缺,生产线停滞,可问题一直没解决。 现在的情况是,中国海军的快速发展已经打破了原来的海上力量平衡。福建舰服役后,咱们的远洋作战能力会再上一个台阶。 而美国那边,尼米兹号航母明年就要退役,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只剩9艘,很快也要全部退役,首批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也快30年舰龄了,未来四五年都要逐步退役。
重大调整!美军或“战略转向”,不再把威慑中俄放在首位,看完9.3阅兵吓破胆了?
【12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