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击败李自成后,将俘虏的刘宗敏等人杀了,为何却放了军师宋献策?因此人有一个特长,博取了清军将领的欢心。 刘宗敏,他是李自成手下最倚重的大将之一,作战勇猛、手段强硬。当年闯王攻入北京,刘宗敏就是先锋部队的首领,攻城掠地的速度之快,清军都一度感到压力。 然而他的名声并不好,尤其在闯军攻陷明京师之后,刘宗敏统军入城,掠夺之烈,连当时的百姓都避之不及。史料中对他多有记载,称其为暴戾不仁之人。 清军入关之后,迅速扫平残余势力,刘宗敏被俘,清廷几乎毫不犹豫地将他处决。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他本身就代表了李自成军事集团的暴力象征,对清朝新政权而言,留下他没有任何战略价值,反而可能成为隐患。 反观宋献策,这人就有意思得多了。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文人,却又不只是书生。他虽然不像刘宗敏那样驰骋沙场,但在李自成阵营中占有极高地位,长期担任军师职务。 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停留在“算命军师”这种标签上,但实际上他在政治谋略上的能力不容小觑。他曾策划李自成进京的步骤,甚至在闯王称帝的过程中出力不少。 只不过,他的“特长”不在于统兵或政治,而是极擅长揣摩人心、审时度势。他的生存智慧,才是后来清军放过他的关键。 清军入主中原后,面对前朝遗臣的态度其实并不一致。能用的,他们尽量收编;有威胁的,就地处置。 宋献策虽然是李自成的亲信,但他的谋略更偏个人化,没有形成组织性的政治影响力,这让他在清军眼中成了个“可用之人”,而非“必须清除之人”。再加上宋献策在被俘时态度低调,极善于察言观色,这种人放在任何时代都不容易吃亏。 更重要的是,宋献策有一样别人没有的技能:他懂风水、能看相、会算命。这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政治技巧。 在那个时代,很多统治者都非常看重这类“术士”身份的人。清军将领中,不乏相信天命之说者,对一个能“算未来”的人,自然另眼相看。 宋献策正是靠着这种本事,赢得了清军某些将领的欢心。有人甚至认为,他可能在被俘后主动展示了自己的本领,给清军推演形势、剖析局势,从而博得“有用之才”的评价。 清军之所以最终不杀宋献策,本质上还是出于一种政治计算。他不是军事要角,杀了震慑力有限;留下还能利用,何乐而不为?更何况,宋献策向来不高调,不树敌,在前朝内部也没有太多仇家。 相比之下,刘宗敏那种“杀伐果断,动辄屠城”的将领,留下来太危险。清廷要建立新的统治秩序,最忌讳的就是有人在民间继续聚众闹事,而宋献策显然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倾向。他的武器是嘴,不是刀。 从这个角度看,宋献策被放,不是运气,而是“懂事”。他从不是个理想主义者,更不是李自成那种“天下为公”的革命者。 他的选择始终是现实导向的,谁能活下去、谁能掌握局势,他就靠近谁。这种人虽然不显山露水,但生存力极强,放在乱世中更是游刃有余。 有人批评他“墙头草”,但换个角度说,他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在清军面前低头,不是卑躬屈膝,而是战略性避险。清军显然也看出了这一点,所以才网开一面。 所以,清军为何放了宋献策?因为他没有威胁,更因为他能带来价值。这种价值,不是军事上的,也不是政治上的,而是心理层面的——他能安抚、能揣摩、能让人舒服。 这种“舒服”,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是极其稀缺的资源。清军将领不傻,他们知道,留一个会看风水的军师,比留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猛将,风险小多了。 宋献策最终没有大展拳脚,也没有成为清廷重臣,但他活下来了。这在李自成集团几乎全军覆没的背景下,已经是另类的胜利。
226年,魏文帝曹丕重病垂危,临死前他声嘶力竭喊道:“我要见母亲,我要见母亲。”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