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记者当着面问英国人:抢走的东西,啥时候还? 你猜他们怎么说? 他们说,文物

白虎简科 2025-10-24 17:04:42

有记者当着面问英国人:抢走的东西,啥时候还? 你猜他们怎么说? 他们说,文物属于全人类。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当有记者直截了当地问英国人,什么时候才准备归还抢来的东西时,得到的回答永远是那句“文物属于全人类”,这句话听上去光鲜亮丽,可现在越来越像一个苍白的借口。 这句标准答案背后,其实锁着一个巨大的“潘多拉魔盒”,里面装着历史、身份和整个国际秩序的敏感神经。 英国之所以死不松口,不是因为固执,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三重恐惧:害怕道德破产,害怕身份瓦解,更害怕引发一场全球范围的历史清算。 他们总想用“世界主义”来抢占道德高地,但这个高地早就摇摇欲坠。 首先,这些宝贝来路就不正,乾隆皇帝视若珍宝的《女史箴图》,是被英国军官巧立名目骗走的;而斯坦因更是靠着欺骗的伎俩,从敦煌卷走了成千上万的经卷,这哪里是守护,分明就是掠夺。 再说说他们的“保管”水平,简直就是个笑话,大英博物馆自己都闹出安保丑闻,连家都看不好,还谈什么为全人类保管?更别提他们对《女史箴图》的毁灭性修复,为了方便展示,竟粗暴地将这幅千年画卷切割装裱在木板上,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永久性损伤。 最虚伪的是所谓的“共享”,嘴上说着为全人类,转头却把数不清的珍宝锁在阴暗的地下室里,游客想看还得掏钱买票。 这种做法,已经把所谓的“世界遗产”彻底变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道德制高点?早就崩塌了。 大英博物馆这类机构,可以说是英国“文化自信”的基石,但尴尬的是,这块基石是建立在别人的历史碎片和民族伤痛之上的,外界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就是“全球最大的赃物仓库”吗? 一旦开启归还之举,便无异于公然认可了这一有失体面的定义。如此一来,某些隐晦之事将昭然于世,再难有回旋余地。 他们曾以“文明守护者”之姿高高在上,如今却瞬间沦为灰头土脸的“历史盗贼”。如此天壤之别的身份落差,让他们陷入巨大的焦虑之中,国家形象也随之崩塌。 看看希腊,为了要回帕特农神庙的雕塑,已经奔走了近两百年。于国人而言,流失海外的文物绝非抽象的“人类遗产”。它们是淌血的民族伤疤,铭记着往昔伤痛;是待拼合的破碎记忆,承载着民族过往,亟待回归。 这种深层的身份焦虑,甚至投射到了他们今天的外交政策上,一边在政治上亦步亦趋地跟着美国,另一边在经济上又离不开中国。这种拧巴的状态,正是历史旧账不清算,所带来的现实困境。 当然,英国最核心的恐惧,是怕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他们用自己制定的法律,禁止博物馆永久归还藏品,但这就像小偷给自己立规矩说“偷来的东西就是我的”,在国际正义面前不堪一击。 看看周围,德国已经向尼日利亚归还了数百件贝宁青铜器,法国和一些美国博物馆也在行动。国际风向变了,只有英国还在死扛。因为他们自己都承认,一旦归还,就是打开了真正的“潘多拉魔盒”。 他们怕的是,今天刚对中国松了口,明天埃及、希腊就会拿着长长的“抢劫账单”堵在门口,引发一场席卷全球的清算浪潮,那后果不堪设想。 时光流转,时代更迭。随着中国等国家国力日益强盛,往昔的格局正悄然生变。曾经倾斜的历史天平,如今正缓缓回摆,预示着全新秩序的渐次降临。 追索文物,已经从过去的“请求”,变成了对历史清算的“通知”,那些曾经被视为战利品的宝贝,如今正一件件变成让他们寝食难安的“烫手山芋”。 说到底,殖民历史从来都不该是永久霸占别国文化遗产的理由,死死锁住那个盒子,锁住的不是文物,而是自己直面历史的勇气。 继续抱残守缺,只会让自己的国际形象越来越难看,主动归还,正视过去,才是赢得尊重的唯一出路。历史的账单,终有需要结清的一天。 信源:卢浮宫文物失窃之后,哪些问题值得关注?.--2025-10-21 15:36·上游新闻

0 阅读:0
白虎简科

白虎简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