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的独生子白清扬,高三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未曾想,他竟选择

白虎简科 2025-10-24 17:04:44

白岩松的独生子白清扬,高三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未曾想,他竟选择了最冷门的蒙古史专业。难道他不担心儿子以后不好找工作吗? 白岩松的独子白清扬,被保送到伦敦国王学院这种世界顶尖名校,结果一转头,选了个冷门到几乎听不见回响的专业——蒙古史。 这事儿一说出来,连董卿都忍不住替他操心,当面就问白岩松:“选金融、计算机不好吗?你不怕他将来找不到工作?” 这问题问出了所有家长的心声,但白岩松的反应却很平淡,他说,工作嘛,想找总会有,但能点燃一个人内心热情的火苗,一辈子可能就那么一簇。他更怕的,是孩子一辈子都在做不喜欢的事,从来没真正为自己活过。 这话听着通透,但这份淡定,其实是他从“焦虑管控”到“放手尊重”这条路走了很久才修来的。 你以为白岩松天生就是个佛系爹?其实不然,他自己都承认,做父亲的头十年,他跟大多数中国家长没两样,也曾因为儿子作业没写完而催促,因为语文成绩下滑而板起脸批评。 真正让他醒悟的,是妻子的一句话:“你是想让他成为你想要的样子,还是成为他自己?” 从那天起,白岩松的教育方式彻底变了,从一个“操盘手”变成了儿子的“合伙人”,他跟儿子之间,与其说是管教,不如说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交易”。 比如,白清扬中学时迷上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这在学校可是要被没收的“有害读物”。白岩松非但没禁止,反而开了绿灯:可以先看小说,再写作业,前提是不能耽误学业。 你看,这招儿多高明,他不是单纯地放任,而是用孩子的热爱去交换自律,结果,白清扬自己学会了平衡,甚至在初中就写了本书出版了。 后来,儿子又迷上了英文摇滚乐,那些在当年被贴上“叛逆”标签的音乐,白岩松也没一刀切地反对,他提出的条件是:想听可以,但每天得翻译一首歌词。 摇滚歌词里那些生僻的词汇和混乱的语法,翻译起来可不轻松,需要查大量资料,琢磨文化背景。 这表面上是个小任务,实际上却是一场绝佳的英语能力和耐心训练,靠着这种“玩中学”,白清扬的英文突飞猛进,高中拿奖拿到手软,最终敲开了伦敦国王学院的大门。 所以,当白清扬做出选择蒙古史这个“非主流”决定时,白岩松的尊重就不是一句空话了,因为他知道,儿子早就被锻炼出了为自己选择负责的能力。 他怕的不是孩子选错,而是孩子根本没有选择的勇气,他曾犀利地指出,很多家长总怕孩子输在起跑线,却忘了人生是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分数和所谓的热门专业都只是暂时的标签,今天抢破头的,明天可能就过气了,唯有发自内心热爱催生出的专注和探索欲,才是孩子一辈子最硬核的竞争力。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白清扬在自己选择的冷门赛道上,不仅没有“找不到工作”,反而走得风生水起。 中学时,他就爱泡图书馆查阅中外文献,就一个历史观点能跟老师深入探讨,放假还跑到内蒙古做民俗调研,几万字的笔记被当地文化机构收藏。 到了大学,他写的课程论文因视角新颖获得教授高度评价,还主动牵头组织国际学术论坛,俨然成了这个“冷门”领域里的新星。 白岩松的教育实践,撕开了很多功利教育的迷雾,他让我们看到,教育的本质不是去复制一个成功的模板,而是唤醒孩子内心的驱动力。 家长逼得再紧,也只能换来一时的成绩,却可能耗尽孩子对世界的热情,而守护好那份热爱,教会他们为自己的人生掌舵,才能培养出一个真正独立、坚韧的人。 就像白清扬,他不是在追逐热门,而是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把自己活成了独一无二的风景,这或许才是教育最珍贵的价值。 主要信源:(中国青年报——冯玮.《冷门专业热起来:蒙古史青年学者白清扬访谈录》)

0 阅读:13
白虎简科

白虎简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