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说白了,就是跑到印度大喊一声: 从今往后,不管你是谁,只要在战场上砍人

名城探寻 2025-10-26 14:59:27

商鞅变法,说白了,就是跑到印度大喊一声: 从今往后,不管你是谁,只要在战场上砍人够狠、军功够多,你就能从首陀罗变成婆罗门! 你猜猜,那些世袭罔替的老婆罗门们,会不会让你活着走出印度? 商鞅本来不叫商鞅,是卫国人,祖上是姬姓,也算没落贵族,早年在魏国相国公叔痤门下做中庶子。 他满脑子都是法家的治国理念,总想着找个地方施展,可魏国的贵族们根本瞧不上他——毕竟魏国的权力早被那些世袭的大夫们攥得死死的,哪会给一个外来的年轻人机会?公叔痤临死前跟魏王推荐商鞅,说“不用就杀了他”,魏王却只当是老丞相糊涂了,连召见都没召见。 商鞅在魏国待得憋屈,直到听说秦孝公发了求贤令,说“谁能让秦国强起来,我就跟他分土”,才揣着自己写的变法方案,一路西奔去了秦国。 谁不知道秦国当时的处境?被中原各国当成“西戎”,连诸侯会盟都不带它玩,东边被魏国压着打,丢了河西之地,西边还得防着游牧部落,国内呢? 权力全在那些世袭的老贵族手里,比如孟西白三族,还有秦孝公的哥哥公子虔,他们占着大片土地,家里的私兵比国库的军队还多,国君想征点税、调点兵,都得看他们的脸色。 秦孝公刚继位的时候,看着秦国的地图直叹气,他太清楚了,秦国要想不被欺负,就得打破这种僵局,可那些老贵族是他的长辈、亲戚,明着跟他们掰手腕,自己这个国君位子都坐不稳。 商鞅一到秦国,跟秦孝公谈了三次,前两次讲王道、霸道,秦孝公都听得打哈欠,直到第三次讲“强国之术”,秦孝公才猛地坐直了身子,两个人对着地图聊了三天三夜。 商鞅心里门儿清,秦孝公要的不是什么仁义道德,是能把权力攥在自己手里、能让秦国打胜仗的办法。 所以他搞的变法,根本不是跟秦孝公对着干,反倒是帮秦孝公拆那些老贵族的台。就说军功爵制,二十级爵位,每一级都对应着田宅、仆人、俸禄,可这些好处怎么来? 得靠斩敌首、立军功,不管你是平民还是奴隶,只要有本事在战场上砍够人头,就能往上爬;反过来,那些世袭的贵族,要是没军功,就算你是公子王孙,也保不住爵位,家里的土地还得被收回一部分。 这一下可就捅了马蜂窝。 那些秦国的老贵族,跟印度的老婆罗门一个德行,一辈子没上过战场,靠祖上的功劳吃香的喝辣的,现在商鞅说要把他们的特权拿走,给那些“泥腿子”,他们能不恨吗? 公子虔是秦孝公的亲哥哥,一开始带头反对变法,说“祖宗之法不能变”,商鞅没给面子,直接按新法治了他的罪;还有公孙贾,也是宗室贵族,因为教唆太子犯事,被商鞅处以黥刑,脸上刻了字,一辈子都抬不起头。 那些老贵族私下里没少骂商鞅,说他“外来的野种,毁我秦国根基”,甚至有人偷偷联络魏国,想借外力把商鞅赶走,可秦孝公一直站在商鞅这边,不仅给了他商於之地的封邑,还让他执掌秦国军政大权,就是因为秦孝公知道,商鞅在帮他把散出去的权力收回来。 很多人说商鞅最后被五马分尸,是因为秦孝公后悔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秦孝公活着的时候,商鞅的变法已经让秦国强起来了——河西之战,秦国军队靠军功爵激励,打得魏国军队节节败退,把丢了几十年的河西之地夺了回来,那些靠军功上位的新贵,比如白起的祖上,全成了秦孝公的死忠粉,老贵族的势力被压得死死的。 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刚继位,那些老贵族就跳出来翻旧账,说商鞅“欲反”,其实他们恨的不是商鞅谋反,是恨商鞅断了他们世袭的路。 秦惠文王心里清楚商鞅没罪,但刚继位根基不稳,只能牺牲商鞅来安抚老贵族,可他没废商鞅的法——因为他知道,那些新法是秦国变强的根本,是他坐稳国君位子的保障。 商鞅到死都没明白自己错在哪吗?他明白,只是他选择了做那个捅破世袭特权的人。他的变法,从来不是动秦孝公的蛋糕,而是帮秦孝公把蛋糕做大,再把蛋糕的分配权从老贵族手里抢回来。 那些骂商鞅“刻薄寡恩”的人,没看到平民靠军功翻身的希望,没看到秦国从弱国变成强国的转变,只看到了老贵族的委屈,却忘了世袭特权本就是压在国家身上的包袱。 商鞅的悲剧,不是改革者的悲剧,是打破既得利益者的必然代价。他没活着走出秦国,可他的法让秦国走了出去,最后统一了六国,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要是没有商鞅顶着老贵族的压力搞变法,秦国可能早就被中原各国吞了,哪还有后来的大秦帝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2

评论列表

九灵元真

九灵元真

2
2025-10-26 15:29

印度教教义,死了不算。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