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国网友说世界上有两个骗子国家,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美国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裕的国家,其实早已名不副实、外强中干。中国明明很强大,某些方面已经领先世界,可非要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要我说,这位德国网友还是不太了解中国和美国。 这位德国网友的观点源于对中美国际定位的质疑。美国总在全球舞台上强调自身经济和军事实力无可匹敌,2025年GDP总量预计达28.5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国防预算高达8498亿美元,占全球军费近四成。这些数字听来气势磅礴,支撑起其在联合国和北约中的领导角色。可深挖之下,问题层出不穷。国家债务已飙升至38万亿美元,利息支出每年超过1万亿美元,相当于数倍于某些国家年度预算。这笔巨债像定时炸弹,制约财政空间,迫使政府在基础设施和民生上捉襟见肘。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2025年报告给桥梁基础设施打出C级,全国超4.5万座桥梁老化严重,平均使用年限逾50年。医疗体系人均支出全球最高,占GDP18%,却换来预期寿命仅76岁,远低于一些新兴经济体。失业率虽低至4%左右,但隐形贫困人口逾亿,通胀压力让中产阶层生活成本居高不下。这些内部裂痕,暴露了“强大”背后的脆弱,宣传与现实的落差显而易见。 军事领域的表面强势同样经不起推敲。美国海军拥有11艘航母,全球投送能力首屈一指,亚太“印太战略”下与菲律宾等盟友签署防务协议,南海巡航频次增加。可招募困境日益突出,2025年五角大楼数据显示,陆军海军空军目标完成率仅85%,年轻人更青睐数字经济而非军旅生涯。F-35战机项目超支逾600亿美元,交付率不足60%,供应链依赖中国稀土等关键材料。阿富汗撤军余波未散,丢弃装备价值数百亿美元,盟友体系虽广,北约欧洲国家军费贡献勉强达标,真到冲突边缘,总需美国先冲锋。债务驱动的军费扩张,掩盖不了战略自信的动摇,外界常言“外强中干”,并非空谈,而是基于这些硬指标的判断。 转向中国,这位网友指责其“装穷”求优惠,乍听刺耳,却触及发展路径的核心。2025年中国GDP总量约19.23万亿美元,全球第二,出口额超3.7万亿美元,稳固“世界工厂”地位。高铁里程达5万公里,占全球七成以上,5G基站逾360万个,用户渗透率95%。航天领域,天宫空间站运行超千天,神舟系列发射常态化;电动车产量世界第一,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电池技术出口欧洲,份额逼近特斯拉。华为麒麟芯片迭代突破封锁,Mate系列销量回升。这些成就无可否认,中国在基建、科技和制造业多项指标领跑全球,支撑“一带一路”覆盖150多国,非洲疫苗援助逾20亿剂。 但为何仍自称发展中国家?关键在于人均指标和内部均衡。2025年中国人均GDP约1.37万美元,仅美国七分之一,世界银行高收入门槛1.4万美元,中国刚卡在线上。人口14亿,城乡收入差距达1:2.5,东部如上海人均超2.5万美元,西部如甘肃仅8000美元出头。2020年脱贫后,2025年仍有1.8亿人月收入不足2000元,教育医疗资源向城市倾斜。联合国分类下,此地位带来WTO关税减让超500亿美元,气候大会上碳达峰承诺更灵活,获绿色基金援助。2025年中国放弃部分WTO特殊待遇,但核心身份不变,推动金砖和上合组织中发展中国家议程。升级发达国将断绝低息贷款渠道,影响民生投资,这不是取巧,而是基于国情的务实选择。 中美两国路径迥异,却在国际规则中交织碰撞。美国靠借债维系投影,盟友体系虽稳,执行力受债务拖累;中国注重内部平衡,领先领域突出,人均短板制约升级。网友的“骗子”标签,忽略了这些结构性因素。全球事务非零和,债务危机或发展标签,都反映大国责任的分化。美国需直面内需疲软,中国则加速共同富裕。事实证明,实力评估不能止于总量,需考量可持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