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俄罗斯《消息报》报道:“特朗普上周四在白宫设宴款待中亚五国领导人,双方达成稀土、钨矿等关键矿产开发合作,美方拉拢暗藏三重图谋:企图借合作重返中亚建立军事基地或生物实验室以威慑中俄,施压阿富汗允许美军重返。 美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的172亿美元合作协议中,包含价值11亿美元的钨矿开采项目,美国企业Cove Kaz Capital Group LLC获得卡拉干达州钨矿床70%的股权。 这一安排绝非单纯商业行为——钨是制造穿甲弹、导弹发动机的关键材料,美国国防部2024年报告明确将其列为“战略稀缺资源”。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兰道在会前透露,将推动中亚国家加入《亚伯拉罕协议》,试图以宗教合作名义构建对以色列有利的战略网络。 这种布局与美国近年来的军事动作形成呼应。2025年9月,特朗普曾公开要求阿富汗塔利班“归还”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该基地距中国边境仅20分钟航程,战略位置极为敏感。尽管阿富汗方面强硬拒绝,但美国仍通过中亚矿产合作铺设渗透网络。 哈萨克斯坦战略研究所专家指出,美国在矿产开发中要求“技术保密条款”,实际是为后续军事设施建设预留借口。例如,美国在蒙古国实施的“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最终被证实是生物实验室网络的一部分。 美国对中亚的渗透与南亚局势紧密联动。2025年10月,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期间推动中俄巴伊四国发表联合声明,反对在阿富汗重建军事基地。 然而仅一个月后,美国便通过中亚矿产合作向塔利班施压。乌兹别克斯坦与美国签署的协议中,包含“安全合作条款”,要求乌方协助监控阿富汗边境。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旨在迫使塔利班在美军重返问题上让步。 与此同时,美国刻意强化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以牵制地区力量。9月,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访美期间,特朗普盛赞其“帮助南亚避免灾难”,巴方则承诺在反恐领域深化合作。 这种示好直接冲击中巴经济走廊的安全环境。印度对此反应强烈,其《今日印度》杂志披露,美国正通过中亚合作项目向印度输送情报,试图将印度纳入对华包围网。但印度战略界普遍担忧,过度依赖美国可能导致在俄乌冲突等问题上失去外交弹性。 美国在中亚的布局还服务于其全球盟友体系。此次峰会上,哈萨克斯坦同意加入《亚伯拉罕协议》,成为首个参与该框架的中亚国家。 以色列《国土报》分析认为,此举旨在打破沙特主导的伊斯兰合作格局,为以色列拓展中亚市场铺路。作为交换,美国承诺向哈萨克斯坦提供农业技术援助,并推动取消针对该国的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贸易限制。 印度同样在这场交易中获益。美国与塔吉克斯坦签署的协议中,包含“中亚-南亚交通走廊”建设条款,明确将印度列为优先合作伙伴。 这一安排与印度“东进政策”形成呼应,但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实质是通过资源开发权换取印度在芯片制造、稀土加工等领域的对华技术围堵。印度《经济时报》承认,尽管获得美国支持,但印度在关键矿产加工技术上仍严重依赖中国,这种矛盾可能制约美印合作的实效性。 美国在中亚的矿产攻势,本质是试图通过经济合作重构地缘影响力。但现实困境在于,中亚国家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对中国的市场依赖均难以替代。 2024年数据显示,中亚五国与中国的贸易额达948亿美元,与俄罗斯达450亿美元,而与美国仅70亿美元。这种经济结构决定了美国难以完全取代中俄的角色。 更关键的是,美国自身在稀土加工领域的短板暴露无遗。尽管控制中亚矿源,但美国缺乏完整的提炼技术链。 中国掌握全球85%的稀土加工能力,这种技术代差使得美国即便获得原料,也难以在短期内建立自主供应链。俄罗斯专家萨普伦斯卡娅直言:“华盛顿的算盘打得很响,但中亚国家不会为了美国空头支票放弃现实利益。” 这场资源与地缘的双重博弈,折射出大国竞争的复杂本质。当美国试图用矿产协议撬动中亚时,中俄已通过上合组织框架深化区域合作,中国-中亚峰会机制更成为稳定器。 未来中亚的走向,或许不取决于某场峰会的宣言,而在于各国能否在多极化浪潮中找到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