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11月9日)报道:“因果中国已证明自己有能力通过收紧关键稀土矿物的供

鉴清评趣 2025-11-10 12:07:41

华尔街日报(11月9日)报道:“因果中国已证明自己有能力通过收紧关键稀土矿物的供应,将其对全球供应链的控制武器化。但中国手中的筹码却不只限于稀土,其遏制力已延伸至锂离子电池、成熟制程芯片和药物成分这三大领域。” 2025年10月。当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华加征100%关税并限制关键软件出口时,中国商务部同步推出出口管制新规:所有含微量中国稀土元素的产品再出口,必须获得北京批准。 这一招直击美国科技命脉——全球唯一极紫外光刻机制造商ASML立即陷入困境,其设备中精密激光器依赖的中国稀土磁体供应面临中断风险。 "这不是简单的资源管控,而是技术标准的全球渗透。"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专家指出,中国新规将管控触角延伸至芯片制造的化学环节,甚至涉及军事AI研究的推进部件。 这种"长臂管辖"迫使美国企业重新审视供应链:洛克希德·马丁的F-35生产线因镓库存告急被迫停工,而全球99%的镓产能集中在山西电解铝厂。 当全球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时,中国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统治力愈发显著。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市场60%份额,但更关键的是上游材料控制——79%的钴酸锂正极材料、92%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80%的精炼钴和98%的精炼石墨均产自中国。 这种全产业链覆盖形成双重锁定:特斯拉虽在印尼建设正极材料厂,但投产需三年且成本翻倍;德国经济部评估显示,欧盟本土电池产能不足全球5%,短期内无法替代中国供应。 价格波动是最直观的体现。中国出口管制令发布后,钴价三个月内上涨217%,石墨负极材料交货周期从45天延长至120天。这种压力传导至终端市场:通用汽车宣布延迟三款电动车型上市,福特则被迫将Mustang Mach-E售价提高15%。 在高端芯片领域受制于人的中国,转而在成熟制程市场构筑护城河。北京、上海、深圳的晶圆厂掌控着全球70%的28纳米以上芯片产能,这些"基础芯片"支撑着90%的汽车电子系统和85%的工业控制设备。美国商务部内部评估承认,若中国限制出口,全球汽车产量将下降38%。 这种优势源于产业政策的十年深耕。中芯国际等企业通过"填平补齐"策略,在电源管理芯片、传感器等细分领域形成绝对优势。当台积电亚利桑那厂还在为2026年量产4纳米芯片做准备时,中国成熟制程晶圆月产能已突破600万片,占全球总量的七成以上。 最容易被忽视的战场在医药领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中国供应着90%的抗生素关键中间体、80%的布洛芬原料药和75%的降压药API。 这种控制不是简单的产能优势,而是技术标准的深度嵌入——河北石家庄的青霉素工业盐生产采用全球独家的酶法工艺,效率比欧美传统工艺高40%。 2020年疫情期间的供应危机仍历历在目:当美国药企试图将产能迁回本土时,发现需要新建17座化工厂、通过五年环保听证,且成本激增四倍。这种结构性依赖导致FDA新仿制药生产线审批周期长达630天,远超中国的90天标准。 面对中国的立体化控制,美国正展开绝地反击:527亿美元芯片补贴计划、内华达州锂矿开发、重建稀土精炼厂……但现实比想象残酷。 加州Mountain Pass稀土矿仍需将矿石运至中国精炼,因为美国缺乏溶剂萃取技术;台积电亚利桑那厂设备交货期长达18个月,且面临三万名熟练工程师缺口。 这种不对称博弈在资本市场体现得淋漓尽致。11月1日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后,道琼斯指数当日暴跌2.3%,而稀土、电池、医药三大ETF却逆势上涨。华尔街用真金白银投票:任何试图与中国供应链脱钩的尝试,都将付出惨痛代价。 当全球产业界还在争论"脱钩"可行性时,中国已通过数十年的产业政策布局,在关键领域构建起难以逾越的壁垒。这场博弈没有真正的赢家,但至少证明:在21世纪的产业竞争中,技术标准与供应链控制权的争夺,远比关税数字更为致命。

0 阅读:0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