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奔,母亲病危,医院已下病危通知书,女儿哭着问母亲说:妈,趁你还有口气,我想问您一下,这氧气拔不拔,医生说让咱回家,母亲说:在等两天吧! 一段母女之间的对话让无数网友泪目,女儿哽咽着问已经病危的母亲:“要不要拔掉氧气管?”那位被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的母亲,声音微弱,却清楚地说出一句:“再等两天吧。”这短短五个字,不只是求生的本能,而是一位母亲对家人、对生命最后的牵挂。 这句“再等两天”,背后藏着一个家庭在生死边缘的挣扎与现实的无奈。 医生已经明确告诉家属,母亲的肺功能衰竭严重,治愈的希望几乎为零,继续治疗只会延长痛苦。 按医学建议,她完全可以带着尊严回家安宁离世,但现实的选择,却没有这么简单。 家里的经济早就被掏空,为了救母亲,他们卖掉了能卖的东西,又向亲友四处借钱。 每天几千块的住院费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女儿的丈夫甚至私下埋怨:“这样下去,家要垮了。” 而女儿夹在中间,既不忍母亲受罪,又不敢贸然放弃,成了全家最痛苦的人。 她望着母亲瘦弱的身子,眼泪止不住往下掉。医生一遍遍劝她考虑“拔管”,说继续下去意义不大,但当她看见母亲那微微颤动的手、那仍有神的眼神,她根本下不了决心,母亲仿佛早知道她的心思,用尽全身力气轻声说:“再等两天吧。” 这两天,对别人来说只是时间,可对母亲,却是她最后的愿望。 平时从不喊累,也不肯麻烦别人,就算在病床上,她也没喊疼,只偶尔说想尝一口女儿做的红烧肉,还想看看女儿下个月的生日。 没多久,她的呼吸慢慢停了,女儿抱着母亲的身体,泣不成声,也终于明白母亲所等的是什么,那是团圆,是她想把最后一面留给孩子们的心愿。 事后,许多网友讨论这件事。 有人说不该再让病人受罪,也有人认为能再多陪两天,就是幸福,医生的理性建议固然有道理,但生命的尊严,不该由别人替她决定,母亲清楚自己的状况,她的坚持不是拖延,而是想让一家人完整地告别。 很多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说,最怕的不是“放手”,而是没有机会说再见,母亲的那两天,让她的孩子们在泪水中学会了理解,也让他们没有遗憾。 这件事告诉我们,生命的尽头,真正重要的不是延长时间,而是让离开的人有尊严,让留下的人有慰藉。 母亲的那句“再等两天吧”,简单又深情,那是她留给家人最后的温柔,也是爱最朴实的模样。因为有牵挂,所以不舍;因为有爱,所以坚持。 对此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