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打错算盘了!拉夫罗夫通告全球,俄罗斯只有三个盟友,既不是中国,也不是美国?信号强烈 在为纪念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成立25周年制作的《军事验收》系列节目采访中,拉夫罗夫没有绕任何外交辞令,直接说道:“我们常说,俄罗斯仍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但当然,我们还需要加上空天军。” 熟悉俄罗斯历史的人都知道,这种 “军力至上” 的理念并非凭空出现。从沙皇时期的扩张史到苏联时代的军事霸权,“强兵” 一直是这个国家安身立命的核心逻辑。 拉夫罗夫特意援引老话,显然是在强调这种理念的延续性 —— 在复杂的地缘博弈中,唯有自身军事力量才是最可靠的支撑。而他选择在国防出口公司成立 25 周年的场合说这番话,更暗含着对军事硬实力与国家影响力绑定关系的直白表达。 当下的安全环境,正让这种理念变得愈发具体。2025 年 11 月,普京刚签署修订后的国防法与兵役法,宣布从 2026 年起征兵全年不间断进行,200 万预备役随时可被调动保卫关键设施。 以往俄罗斯一年只分春秋两季征兵,规模有限,如今彻底打破节奏,正是为了从 “应急动员” 转向 “长期战备”。这种制度调整的背后,是俄乌冲突持续消耗带来的兵力缺口,也是应对北约东扩的现实选择,毕竟现役兵力要扩展到 150 万人的目标,还需要持续补充人力。 军费投入的猛增更能说明问题。2025 年俄罗斯国防预算达到 13.5 万亿卢布,占 GDP 的 6.3%,同比增长 30%,这样的增幅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都极为罕见。 这笔钱不只是填补战场消耗,更在支撑装备升级 —— 空天军正在加速列装苏 - 75 隐身战机,海军新型 “北风之神 - A” 级核潜艇已完成北极试航,陆军则在批量换装 “天王星 - 9” 战斗机器人。这些装备更新的速度,正呼应着拉夫罗夫对陆海空天军的强调。 现实威胁的倒逼让 “军力即盟友” 的认知更加深刻。2024 年末,俄罗斯南部一座大型炼油厂被远程无人机炸毁,直接影响战时物资补给,暴露出后方关键设施的安全漏洞。 这也是新法特别允许调用预备役保卫炼油厂、交通枢纽等设施的原因 —— 敌人早已不局限于正面战场,而是渗透到了国家运行的各个角落。面对这种全域威胁,外交斡旋的效果往往滞后,唯有快速反应的军事力量能提供即时保护。 这种战略选择并非否定外交合作,而是对国际现实的清醒认知。俄罗斯与中国保持着多领域协作,和美国也时有谈判互动,但这些关系都无法替代军事自主。 就像 2025 年北约持续向东欧增兵,即便有外交对话,俄罗斯还是加快了西部军区的装甲部队部署;面对无人机袭击,外交抗议不如 “铠甲 - SM” 防空系统的拦截来得实在。拉夫罗夫的话,本质上是对 “靠人不如靠己” 的直白诠释。 外界注意到,俄罗斯的军事准备正变得愈发系统。预备役从 “储备” 转为 “常备”,不用全面动员就能投入关键设施防御;全年征兵让军队能随时补充兵力,不再受季节限制。 军费向基础军工倾斜,确保弹药、装备能自主供应。这种从人力到装备、从制度到预算的全方位强化,正是 “陆海空天军为盟友” 理念的落地实践。 说到底,拉夫罗夫的言论不是对外交关系的否定,而是对国家生存逻辑的重申。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地缘格局中,外交可以争取空间,但军事力量才是守住底线的根本。当国防预算持续加码、兵役制度全面升级,这个国家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所谓 “盟友”,终究是自己磨利的剑与筑牢的盾。 信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新浪财经、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成立25周年纪念节目“军事验收”拉夫罗夫专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