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下面几乎全是石油,我国缺油年年大量进口,那为啥不开采呢?就拿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说,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有178亿吨,但为什么放着这么多油不采,年年还得花大价钱进口? 塔克拉玛干沙漠,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面积达33.76万平方公里,比江苏、浙江、福建三个省份的面积总和还要大,更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如此特殊的环境,就像一道难以跨越的高门槛,横亘在石油开采面前。 首先得搞清楚,沙漠石油开采远不是 “挖个坑就能出油” 那么简单。塔克拉玛干的油气藏大多深埋在地下 5000 米甚至 8000 米处,且多属于低渗透、高黏度的非常规油气藏,就像油被锁在致密的岩石里,得用特殊技术才能 “挤” 出来。 以玛北油田的页岩油开发为例,一口井的钻井深度要达到 6000 多米,还得用 “水平井 + 体积压裂” 技术,单井压裂段数超过 30 段,光是钻井和压裂设备的运输就得穿越数百公里沙漠,成本比海上钻井还高。 2025 年新疆生态环境厅批复的玛页 1 井区项目,总投资近 5 亿元,年产油却只有 6.09 万吨,投入产出比可见一斑。 生态保护的红线更是绕不开的坎。塔克拉玛干沙漠年均降水量不足 50 毫米,蒸发量却高达 3000 毫米,地表植被覆盖率不到 1%,胡杨、梭梭等植物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油田开发必然涉及井场建设、管线铺设和道路修建,哪怕是临时占地也会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影响。 玛北油田项目就明确要求严控作业带宽度,施工土方必须全部回填,还要设置防风固沙设施,光是环保投资就占总投资的 1.84%。 更关键的是,沙漠地下水系统封闭,钻井废水、压裂返排液若处理不当,很可能污染地下淡水资源,而这些水资源是周边绿洲和牧民生存的根本,这也是环保部门要求定期开展地下水监测的核心原因。 运输成本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距离最近的炼油厂也有上千公里,且没有现成的铁路和公路,建设一条输油管道不仅要克服沙漠流动沙丘的地质难题,每公里造价还高达 2000 万元以上。 2024 年数据显示,从塔克拉玛干运出的原油,光运输成本就比从中东进口的原油高 30%。而我国进口原油主要通过海运,中东到中国的油轮运输成本每吨仅 20 美元左右,且中东原油品质更轻,提炼效率更高,经济性远胜沙漠原油。 国家能源战略的布局更体现了长远考量。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虽高达 70%,但一直实行 “进口多元化 + 战略储备” 的双保险策略,既从俄罗斯、中亚等陆路国家进口,也保持中东、非洲的海运渠道,同时在沿海建成了 9 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塔克拉玛干的石油更像 “战略储备库”,在国际油价暴涨或运输通道受阻时才能发挥关键作用。就像 2022 年国际油价突破 130 美元 / 桶时,塔里木油田紧急提升产量,短期内填补了进口缺口,这种 “平时少采、急时能用” 的策略,比盲目开采更符合能源安全需求。 其实沙漠石油开采一直在稳步推进,只是节奏严格可控。2024 年塔里木油田投入 200 亿元用于技术攻关,在超深油气藏开发领域取得突破,单井产量较三年前提升了 40%。 玛北油田等先导试验项目也在探索绿色开采模式,压裂返排液处理后回收率达到 95% 以上,还大量使用绿电降低碳排放。这些尝试都是为了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逐步提升沙漠石油的开发能力。 说到底,塔克拉玛干的石油不是 “不采”,而是 “科学地采、有节制地采”。在生态保护红线、经济成本核算和国家能源安全的多重考量下。 暂时放缓开采速度,优先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同时储备本土开发技术,才是更理性的选择。那些沉睡在沙漠下的石油,终将在最需要的时候,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