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挑衅吗? 11月12号晚9点,在逃人员沈伯洋跑到德国联邦议院的民主与人权听证会“刷存在感”。他作为被追缉对象,却大摇大摆现身,还声称要“为自由与民主作证”。 说白了,这就是典型的“挟洋自重”,以为找了外援就能洗白自己,殊不知这种小把戏在明眼人看来,不过是跳梁小丑的拙劣演出。 他的所作所为,早就为这场挑衅埋下了伏笔,他创办所谓“黑熊学院”,散布大陆“武统”的虚假信息,扬言三年训练300万名民间“勇士”。 这个被国台办定性为“台独基地”的组织,本质就是系统性培育暴力分裂分子的温床,而他本人更是长期向台湾青少年兜售“台独”主张和“仇中”思想,还恶意攻击“陆配”群体,污蔑她们是“大陆间谍”,逼得不少大陆母亲与家人分离。 讽刺的是,他一边在岛内煽动“反陆”情绪,一边家族企业却靠着大陆政策赚得盆满钵满,父亲的兆亿公司长期在深圳做转手贸易,把大陆商品销往海外获利,这种双重标准足以说明他所有的“理想”都是包装,核心不过是借“台独”谋私利。 关键是他创办的“台独”组织还曾获得美国国际开发署约135万美元的资助,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何敢跑到德国议会“刷存在感”,本质就是拿了外部势力的好处,要上演一场“挟洋自重”的戏码。 从法律层面看,他的行为早已触碰红线,公开挑衅更是错上加错。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国(境)外公开发表反对党和政府的言论,或是违纪后逃往国(境)外逃避处分,都将被开除党籍。 而《监察法》也明确规定,对于逃匿境外的职务犯罪或分裂国家犯罪嫌疑人,可通过引渡、遣返、异地起诉等多种方式追逃归案。 他作为研究犯罪学的所谓“专家”,不可能不知道这些法律规定,却偏要选择在德国议会这种敏感场合公开露面,这不是对司法权威的蔑视是什么?就像小偷明知警局有监控,还敢在门口炫耀赃物,纯属自寻死路。 还有他的过往案例,就知道这种“挟洋自重”的挑衅从来没有好下场。近年来我国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红色通缉令,开展跨国司法合作,已经成功将一大批外逃的腐败分子、分裂分子抓捕归案,哪怕是躲到美国、欧洲等所谓“避风港”,也终究难逃法网。 就算有些国家曾消极对待追逃合作,甚至为外逃人员提供庇护,但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司法合作网络的完善,这些障碍正在逐渐被打破。沈伯洋以为跑到德国就能获得庇护,却忘了分裂国家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罪行,德国作为法治国家,不可能真的为一个违法分子背书,他这场表演除了让更多人看清其“台独”本质,根本达不到任何目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挑衅行为还可能损害国与国之间的互信。德国联邦议院的听证会本应是讨论民主与人权的严肃场合,却被一个在逃的分裂分子利用来散布分裂言论,这不仅是对听证会严肃性的亵渎,也可能让中德之间的司法合作产生不必要的阻碍。 但这种阻碍终究是暂时的,因为任何国家都不会允许自己的领土成为分裂分子的“表演舞台”,也不会为了一个跳梁小丑破坏与中国的双边关系。 说到底,沈伯洋的挑衅行为既愚蠢又可悲。他以为靠着外部势力的资助和异国的舞台,就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分裂行为包装成“追求自由”,却不知道在明眼人看来,这不过是穷途末路的挣扎。 历史上所有“台独”分裂分子,不管是躲在岛内还是逃到海外,最终都逃不过法律的制裁,之前不少 “台独”顽固分子被制裁后,资产冻结、出行受限,惶惶不可终日,而沈伯洋的公开挑衅,只会让追逃程序加速推进,让他的落网之日来得更早。 他这场在德国议会的“表演”,没有任何正面意义,反而成了坐实其分裂国家罪行的铁证,等到被押解回国受审的那天,再回头看这场闹剧,只会觉得可笑又可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