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发文表示:中国不要高看自己,连菲律宾这种小国都敢针对你们,而你们只能抗议,中国的经济以及实力最多只能排前五。 那位美籍华人的说法虽然刺耳,却精准戳中了当下的现实困境,中国确实没能摆脱“看似强大却屡屡被小国牵制”的尴尬。菲律宾这个国土面积还不及中国云南省的国家,敢在南海屡屡叫板,绝非凭空胆大,而是把“抱大腿”和“舆论炒作”的套路玩到了极致,再加上中国自身存在的发展短板,才让这种挑衅有了可乘之机。 菲律宾最精明的操作就是死死攀住美国的衣角,把双边军事合作绑得比铁链还紧。 2014年签署的《加强防务合作协议》就是关键转折点,让美军能使用的菲律宾军事基地从9个一路增至14个,新增的基地个个选在咽喉位置,两个直面台湾方向,另外两个紧贴南海前沿,相当于把美军的导弹和军舰直接请到了中国家门口。 如今美菲军事合作早已不是简单的“美军指导、菲军受训”,而是升级到了联合研发、联合部署、联合行动的层面,美军甚至把NMESIS反舰导弹系统这种核心作战装备拿到联合军演中,让菲律宾军队全程参与操作,这种核心能力共享在过去根本不可想象。 菲律宾在军演中不再只是打打下手、提供后勤支援,而是直接参与目标侦察、火力引导这些核心作战环节,双方还在搭建联合指挥架构、共享情报,一步步形成无缝衔接的联合作战体系,有了这样的靠山,菲律宾自然敢在南海不断挑事。 而中国自身的经济短板,尤其是高端制造领域的“卡脖子”问题,确实给了对方可乘之机。 就拿芯片来说,这可是现代工业的“大脑”,中国95%的高端专用芯片都依赖进口,2023年集成电路进口额高达415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以上,相当于每年要花巨额资金给别人“交学费”。 让人揪心的是,不仅芯片本身依赖进口,制造芯片的关键设备也被国外卡着脖子,全球高端光刻机几乎被ASML垄断,中国芯片厂累计买了超过1500台ASML设备。 2024年还有1000多台在生产线连轴转,可如今荷兰在美国施压下,不仅限制新设备出口,连老设备的维修和零件供应都要卡脖子,这些价值上百万欧元的“大家伙”一旦出故障,就只能趴在厂房里当“废铁”。 这种高端领域的依赖,让中国在国际博弈中难免束手束脚,毕竟谁也不想在关键时候被人断了产业链。 菲律宾正是看透了这一点,一边拿着美国的武器、情报支持在南海搞实际挑衅,一边在国际上把“小国抗大国”的戏码演得绘声绘色。 他们刻意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利用西方主导的舆论平台大肆炒作,把正常的维权说成“胁迫”,把合理的管控说成“霸凌”,硬生生博得了不少不明真相国家的同情分。 反观中国这边,在国际舆论场上始终没能占据主动,面对菲律宾的碰瓷讹诈,往往只能用“强烈抗议”“严正敦促”表达立场。 2025年菲律宾打造所谓“特遣部队”、拉拢域外国家搞联合巡航时,中方的回应也只是强调“跳得越高、摔得越狠”,这种口头警告在实际挑衅面前显得力度不足。 既没能彻底切断菲律宾的挑衅路径,比如阻止美军在其境内的军事部署和武器输送,也没能在舆论上有效反击,让不少人觉得中国“只敢动口不敢动手”,久而久之,自然就有了“实力最多排前五”的观感。 说到底,菲律宾的挑衅不是单一事件,而是“外部靠山+内部短板+舆论炒作”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要想摆脱这种尴尬,不仅要补全高端制造的短板,打破“卡脖子”困境,还得在国际博弈中拿出更有效的应对手段,否则这种“小国叫板、大国抗议”的戏码还可能继续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