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活成第二个乌克兰,中俄一起反? 11月13日消息,哈萨克斯坦正出现类似乌克兰的去俄化趋势,从社交网络到教材叙事都在悄悄改变公众情绪。 在哈萨克斯坦,连苏联时期的建筑如今都被年轻人戏称为“殖民遗迹”。 新版历史教材删掉了“苏联是解放者”,社交媒体上“去俄化”成了流量密码,俄语地位动摇,连字母都要换成拉丁的。 这一切像极了乌克兰危机前的那些年,哈萨克斯坦,真的要走上同一条路吗? 1991年哈萨克斯坦刚独立那会儿,说是“哈萨克人的国家”其实名不副实。 1989年的统计数据摆着呢,境内俄罗斯人足足有622.8万,占总人口一半还多,而哈萨克族只占39.7%,连第一大民族都算不上。 就像一个家里,主人家人口没客人多,说话自然硬气不起来。 这种尴尬让哈萨克斯坦政府坐立难安,从独立那天起就把“去俄化”当成了国家战略,目标很明确:把哈萨克族抬成真正的“主人”。 这操作本身没问题,但架不住后来越来越极端,慢慢就往乌克兰的老路上靠了。 最先动刀的是人口结构,哈萨克斯坦玩了一套“挤出去、请进来”的组合拳。 一方面通过各种隐性政策排挤俄罗斯人,比如公务员考试优先哈萨克语,公共服务逐步取消俄语标识,让不少俄罗斯族觉得没了奔头。 1995年离开哈萨克斯坦的移民里,俄罗斯人占了52%,到1997年更是飙升到58.3%,十年间就少了174万。 另一方面又砸钱从周边国家招哈萨克族人“认祖归宗”,1991到2016年就吸引了超百万同胞回流。 这么一进一出,效果立竿见影:2021年人口普查时,哈萨克族占比冲到70.18%,俄罗斯族则跌到18.42%,约350万人。 人口天平是稳住了,但后遗症也来了——走的俄罗斯人里大多是苏联时期留下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这些人一走,不少工厂直接陷入“没人会开机器”的窘境,经济差点掉了链子。 人口稳住后,“去俄化”开始往文化根子里钻,这才是最像乌克兰的地方。 乌克兰当年为了去俄化,直接把普希金等俄作家的作品从教材里删掉,只留了和乌克兰沾边的果戈里。 哈萨克斯坦学得有模有样,新版历史教材干脆把“苏联是解放者”的表述全抹了,仿佛那段历史从没存在过。 更彻底的是文字改革,2017年政府拍板,2025年前要把哈萨克语从西里尔字母彻底改成拉丁字母,为此计划砸进去超过6.64亿美元,光是教育系统的教材和师资调整就是笔天文数字。 要知道,西里尔字母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符号,当年乌克兰推动乌克兰语拉丁化时,就曾引发俄族民众的强烈反弹,如今哈萨克斯坦这么干,无异于在文化上和俄罗斯“一刀两断”。 社交网络的推波助澜让这股风气越演越烈。 在哈萨克斯坦的社交平台上,骂两句苏联建筑、吐槽一下俄语标识,就能轻松获得高点赞,“去俄化”成了年轻人刷存在感的流量密码。 有网友翻出苏联时期的集体农庄照片,配文“殖民历史的铁证”,底下跟风评论能堆几百条;还有人把俄语路牌拍下来打叉,呼吁换成拉丁字母标识,甚至有学校学生联名要求取消俄语必修课。 这种舆论氛围和2014年之前乌克兰的情况如出一辙——当年乌克兰亲西方势力就是靠社交媒体煽动反俄情绪,一步步撕裂社会,最终酿成危机。 更值得警惕的是,哈萨克斯坦的俄语地位正持续下滑,虽然官方没明说废除俄语,但2018年就有高官放话,92%的政府文件都用哈萨克语处理,俄语在公共领域的空间被越挤越小。 最关键的是,这种趋势已经开始触碰中俄的战略底线。 俄罗斯不必说,哈萨克斯坦是中亚与俄罗斯联系最紧密的国家,里海油田的输油管道、中亚的铁路网络都要经过这里,一旦哈萨克斯坦彻底倒向西方,俄罗斯的南部战略屏障就等于被撕开一个大口子。 中国的利益同样息息相关,中哈原油管道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通道,2024年中俄哈还刚签了跨境电商合作协议,计划共同打造亚欧供应链体系,哈萨克斯坦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在中亚的推进。 这也是为什么中俄最近动作频频,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保持高频通话,中国则通过上合组织框架加强与哈萨克斯坦的安全合作,本质上都是在给这种危险趋势“踩刹车”。 不过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相比,还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乌克兰当年有西方势力直接下场煽动,而哈萨克斯坦的去俄化更多是内部民族政策的延续,而且托卡耶夫政府也没傻到彻底得罪中俄——一边搞文字改革,一边又和俄罗斯续签能源合作协议,同时还拉着中国搞经济项目,试图在大国之间找平衡。 但这种平衡术玩不好就容易“翻车”,乌克兰当年就是想在俄美之间左右逢源,最后把自己玩成了战场。 现在哈萨克斯坦的年轻人已经被舆论带偏,觉得“去俄化”就是爱国,却没意识到背后的风险——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不是说消就能消的,而中国也绝不会允许家门口出现第二个“乌克兰”。 现在就看托卡耶夫能不能及时踩住刹车,别真把一手好牌打得像乌克兰那样稀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