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去不可吗? 日本记者在浦东机场看到的震撼一幕:前往日本的值机口中国人排成长龙

非常盘点中 2025-11-19 15:24:45

非去不可吗? 日本记者在浦东机场看到的震撼一幕: 前往日本的值机口中国人排成长龙,满满当当站着一排等着办登机手续的人。 可谁忘了,就在前一天,外交部刚用罕见的严厉语气发出提醒,跳过“谨慎前往”的温和表述,直接用“暂勿前往日本”的重词给出警示。一边是官方苦口婆心的安全预警,一边是民众趋之若鹜的出行热潮,这日本到底藏着什么魔力,值得大家冒着风险也要去? 先说说外交部这个提醒的分量,熟悉领事保护公告的人都知道,从“注意安全”到“谨慎前往”再到“暂勿前往”,每一级表述的升级都意味着风险的加码。这次直接用“避免”二字,背后必然是综合了多方安全信息的考量,绝不是空穴来风。 可现实是,提醒发出次日,飞往大阪的航班柜台前依旧人头攒动,有旅行社甚至透露,部分赴日团队游的预订量只增不减,这反常的景象实在让人费解。 有人说,是憋了太久的旅游惯性在作祟。前几年的出行限制让不少人把日本列上“必去清单”,樱花季的落英、红叶季的层林、街头的精致小店,都成了心心念念的诱惑。 加上日本旅游局近几年铆足了劲吸引中国游客,简化签证流程、推出支付宝支付便利,甚至针对中国游客设计专属购物优惠,这些操作确实挠到了不少人的痒处。 更别提一些旅行社趁机推出“抄底价套餐”,比平时便宜三成的机票酒店,让不少人觉得“风险能忍,优惠难等”。可这些诱惑的背后,藏着的风险远比想象中更实在。 首当其冲的就是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带来的隐忧。香港城市大学的调查显示,六成受访港人都认为核污染水会带来健康风险,其中女性对风险的感知率高达64.3%,比男性高出近9个百分点。 50岁以上的人群因为风险意识更强,有三成多明确表示会减少赴日旅游,可20到29岁的年轻人里,只有一半出头觉得有风险,这种认知差让不少年轻人成了“无畏出行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核污染水的影响是长期的,即便不是去福岛周边,海鲜食用、海水接触都可能存在潜在风险,这可不是“运气好就没事”能搪塞的。 除了看不见的辐射风险,看得见的安全隐患也在不断敲警钟。就在去年12月,一名32岁的中国男游客在日本长野县志贺高原滑雪场遇难,救援人员发现他时几乎全身被粉雪覆盖,最终因粉雪堵塞口鼻窒息身亡。无独有偶,一年前还有一位27岁的中国女游客在新潟县滑雪场被雪掩埋后身亡。 这些不是极端个例,而是粉雪潜藏危险的真实写照。有资深滑雪教练解释,日本的粉雪看着松软,实则像“流动的沼泽”,初学者摔进去根本没法自己脱身,黄金救援时间只有15分钟,一旦错过就可能酿成悲剧。 可现在不少中国游客连基础滑雪技巧都没掌握,就冲着“日本粉雪”的名声贸然挑战高级雪道,甚至跑到未开发的野雪区,把休闲度假变成了拿命冒险。 更让人揪心的是,很多人对这些风险一无所知,全靠“刷短视频种草”就定了行程。社交媒体上的日本攻略,大多只拍美景美食,很少有人提核污染水的科学预警,也没人讲滑雪的安全禁忌。 有在日本的华人导游说,现在来的中国游客里,有一半以上不知道野雪区需要自行承担救援费用,更别说准备雪崩三件套了。这种“信息茧房”让大家只看到了日本的魅力,却屏蔽了官方的提醒和真实的风险。 其实仔细想想,没人说日本不值得去,但“什么时候去”“怎么安全去”才是关键。美国、韩国都曾因核污染水问题发布过赴日旅游提示,他们的民众出行前都会做足风险评估,可我们有些同胞却把官方提醒当成“耳旁风”。日本旅游局自己都在官网标注,滑野雪需自行承担风险,可总有人觉得“危险不会轮到自己”。 外交部的提醒从不是“限制自由”,而是基于国民安全的责任担当。那些排着长队的游客里,或许有想圆旅行梦的年轻人,有想陪家人散心的中年人,但安全永远该是旅行的前提。 樱花年年开,红叶岁岁红,可生命只有一次。真没必要在风险高发的时候扎堆出行,等安全环境更明朗,做好充分准备再去也不迟。 浦东机场的长龙终会散去,但“非去不可”的执念该醒醒了。旅行的意义是看世界的美好,而不是赌未知的风险。别让一时的冲动,给家人和自己留下遗憾。这趟日本之行,真的可以等等再出发。

0 阅读:43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