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堪称北宋第一良将,却为何全军覆没?这事和宋太宗有关 曹彬这辈子最憋屈的事,

非常盘点中 2025-11-19 17:24:44

曹彬堪称北宋第一良将,却为何全军覆没?这事和宋太宗有关 曹彬这辈子最憋屈的事,大概就是带着十万宋军精锐,在岐沟关被辽军追着屁股砍——这位灭后蜀、亡南唐的老将,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征战半生攒下的“北宋第一良将”招牌,会栽在宋太宗赵光义的一张纸上。 事情得从雍熙三年(986年)说起。宋太宗不知哪根筋搭错,听说辽国主幼国疑,非要搞“雍熙北伐”收复燕云。曹彬作为东路军主帅,领十万大军从雄州出发。 按理说,东路军的任务是“佯攻幽州,吸引辽军主力”,给中路田重进、西路潘美创造机会。可曹彬刚打下固安、涿州,就接到后方急报:粮草跟不上了。士兵们啃着发霉的饼子骂娘,曹彬咬咬牙退兵二十里,想等补给到位再推进。 这一退,捅了马蜂窝。宋太宗在汴梁城里拍着桌子骂:“曹彬老糊涂了?朕让你持重缓行,谁让你后撤的?”钦差带着圣旨飞马赶到,严令曹彬“沿白沟河扎营,不准乱动,等西路军会师”。 可怜曹彬蹲在新城,看着手下将士天天在营里擦枪叹气。十万大军挤在河滩上,战马啃光了岸边的芦苇,士兵没事就数对岸辽军的炊烟。 转机出现在四月。中路军田重进打下飞狐陉,西路潘美连克云州、朔州,捷报像雪片一样飞进汴梁。宋太宗飘了,觉得辽军不堪一击,直接给曹彬下死命令:“立刻进兵涿州,速取幽州!” 这道命令有多离谱?东路军刚退回来,粮草只够三天,涿州到幽州还有两百多里山路。但君命难违,曹彬只好硬着头皮再上。 更要命的是,辽军主帅耶律休哥早摸透了宋军的命门。这位老兄玩起了“游击战”:白天派小股骑兵骚扰,晚上纵火烧粮道,把曹彬的补给线搅得稀烂。 宋军顶着大太阳行军,士兵渴得喝沟里的泥水,盔甲里爬满虱子。等好不容易再占涿州,城里只剩几袋发霉的小米,耶律休哥早把粮仓烧了。 五月的岐沟关,成了曹彬的噩梦。萧太后带着辽国主力杀到,耶律休哥的骑兵像狼群一样围着宋军咬。曹彬想布阵迎敌,才发现手里根本没牌:士兵饿了三天,连举刀的力气都没有。 原本该接应的西路军,还在几百里外的山里打转。最讽刺的是,宋太宗战前发的《平戎万全阵图》还揣在怀里。阵图上画着九大方阵,每个方阵相隔一里,可现实里士兵连站成队都难。 溃败来得比想象中快,曹彬下令南撤,十万大军挤在拒马河边,人马相踏,河里漂满辎重。老将曹彬骑马过桥时被挤下马,膝盖磕在石头上鲜血直流,卫兵要扶他,他盯着对岸辽军的火把苦笑:“当年在金陵城下,李煜的十万大军也没这般狼狈。”后来史官记载“岐沟关之战,宋军丧师十万”,其实不少是饿死、踩死的。毕竟后勤线早被宋太宗的“遥控指挥”掐断了。 这场惨败的根子,早在宋太宗登基时就埋下了。这位靠“烛影斧声”上位的皇帝,打仗外行猜忌内行,非要把前线将领当提线木偶。曹彬灭南唐时,他赐“不杀之剑”显得大度,转头就在军中安插宦官监军。 雍熙北伐前,他又搞出“将从中御”的规矩,前线将领连改个阵型都要请示。当年满城之战,要不是赵延进顶着杀头风险合兵抗辽,宋军早崩了。 曹彬败归后,宋太宗把他贬为右骁卫上将军。有人替他叫屈:“大帅何错之有?”曹彬摸着膝盖的旧伤叹气:“错在不该信那幅阵图,更不该信陛下的‘万全之策’。” 其实他心里清楚,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开始,北宋的武将就成了皇帝手里的棋子。灭后蜀时他严禁士兵扰民,被赵匡胤夸“仁将”;伐南唐时他故意“生病”让将士立誓不杀,都是看透了赵家天子的猜忌。可惜到了北伐,他终究没躲过“帝王权术”的绞索。 岐沟关的尘土埋了十万宋军,也埋了曹彬的一世英名。但后世翻开史书会发现,这场惨败从来不是曹彬的错。当皇帝在深宫画阵图,当监军在后方掐粮草,当“将从中御”变成铁律,就算孙武再世,也打不赢这场被遥控的仗。曹彬的悲剧,不过是北宋“重文抑武”国策下,所有武将的缩影罢了。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