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廖汉生中将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各大军区的岗位都已经满员了,只有新疆军区是由王恩茂一人既当司令员又当政委,还是新疆分局第一书记,一人身兼三职,比较忙碌。 廖汉生1911年11月出生在湖南桑植一个农民家里,土家族人,小时候家里穷,六岁就开始念私塾,学了四年后上县立高等小学。1925年他去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附属小学念书,那时候贺龙北伐,资助他上学,可贺龙一走,钱没了,他就辍学回家。1926年小学毕业,他就投身农民运动,组织当地人搞武装斗争,同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转成中国共产党党员。那些年农村动荡,他亲眼见过家乡的乱象,这让他下定决心跟着革命走。 1928年3月,他参加桑植起义,跟着贺龙的队伍干革命,当红四军政治部秘书,负责文件和命令传达。1930年调到红二军团,管宣传教育,向士兵讲纪律和道理。长征前,他在湘鄂赣边区坚持游击,队伍翻山越岭躲敌人。1935年11月,长征启动,他随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过雪山草地,扛着物资涉水前行,一路吃苦抵达陕北。那段日子,部队减员严重,但他坚持下来,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 抗日战争打响,他任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副团长兼政治委员,带队上前线。雁门关战斗,他指挥部队切断日军补给,士兵投掷手榴弹破坏公路。晋西北作战,部队收复七城,他布置防御工事。1939年调独立第二旅副政治委员,东进冀中,在平原组织群众挖地道藏武器。1940年回晋察冀边区,参加反扫荡和百团大战,破坏铁路桥梁。那时候,他学会了怎么在敌后生存和发展力量。 1941年,他去延安八路军军政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讨论军事策略。1943年,任三五八旅副政治委员,后在中央党校组织教育科工作。1944年11月,任八路军南下支队第五干部大队政治委员,带队南下渡江到湖北洪湖开展工作。1945年,到新四军第五师和湘鄂赣边区,任湘南军分区政治委员和区党委书记,指挥部队打击敌军。这些经历让他从基层一步步爬上来,懂得了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解放战争时期,他当西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协调后勤,推动土地改革。部队在陕北转战,他确保士兵粮食供应。1949年后,任西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与剿匪,在高原清剿残敌。1952年5月,继续在西北军区任职。1955年,西北军区拆分成兰州和新疆两个军区,他获中将军衔,那时候他考虑未来方向,倾向回西北,因为那里熟悉。 1957年夏,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52名学员毕业,大多数调往各大军区和军兵种任职。廖汉生入学前是西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学习三年后面临分配。各大军区岗位基本饱和,北京军区、上海警备区等地都安排好了人。只有新疆军区特殊,王恩茂一人兼司令员、政委和新疆分局第一书记,工作量大得惊人。他每天处理军务、地方管理和民族事务,协调生产兵团屯垦,巡视边境,确保稳定。 王恩茂1913年出生在江西永新,1930年参加红军,长征后在陕北工作。1949年进疆,推动生产兵团成立,1954年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55年获中将军衔,还兼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那些年,他重点抓南疆喀什区党委和军区建设,主持党政军工作。1957年授勋大会上,他和赛福鼎、甘祖昌、左齐等领导一起出现,那时候新疆军区需要更多帮手分担。 廖汉生本来想去新疆,跟王恩茂搭档,分担军区重任,因为他熟悉西北情况。入学前他就计划回大西北,最好新疆。但上级有别的打算,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通知他留校任院长,接替刘伯承。这决定让他意外,刚毕业就管全军最高军事教育机构,学院汇集高级将领,从上将到少将,环境高压。他觉得经验浅,难以胜任。 他向彭德怀汇报想法,希望支持去新疆。彭德怀和其他领导理解,但强调学院需要他推动现代化建设。最终,他服从命令,留校任职。张震情况类似,原总参作战部长,想回军区一线,但也留校任副院长。这反映军队正规化需求,南京军事学院调整为高级指挥机构,其他如海军、空军学院同步扩建,加强教育质量。 廖汉生接任院长后,推动教学改革,组织学员演习,提升战略教育。1959年,他调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负责华北防务,检查部队装备维护。1960年代,参与国防建设,协调军区训练。那时候,军队现代化步伐加快,他注重政治工作,确保部队战斗力。 1975年,他出任沈阳军区第一政治委员,视察边境哨所,抓后勤保障。1980年,继续在沈阳军区任职,讨论保障问题。1983年至1993年,任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他研究宪法,推动人大制度建设,接待外国议会代表团,促进国际交流。 还任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推动农村改水防疫,指导健康宣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晚年在北京居住,偶尔参加活动,回忆战友。2006年10月5日,因病在北京医院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5岁。遗体告别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