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开战已不可避免?美空军参谋长当着全世界承认一个事实:一旦与中方开战,美军在中

文人学社 2025-09-25 10:58:12

对华开战已不可避免?美空军参谋长当着全世界承认一个事实:一旦与中方开战,美军在中方面前已无空中优势。 2025 年 8 月的阿斯彭安全论坛上,美空军参谋长布朗在回应 “中美军事平衡” 提问时明确坦言,美军传统空中优势已不复存在。 这一结论基于五角大楼内部的多轮兵棋推演,2024 年至 2025 年间的 12 次模拟对抗中,美军在西太平洋区域的空中行动多次受阻,传统战术难以突破中方防御网络。 空中优势的此消彼长,藏在装备体系的迭代中。 中国空军歼 - 20 隐身战斗机已形成规模化作战能力,现役数量突破 200 架,配备的涡扇 - 15 发动机推重比达 10.8,实现超巡与超机动性能的完美结合。 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 300 公里,搭配霹雳 - 15 远程空空导弹,能在美军预警机探测范围外发起攻击。 美军 F-22 机队虽具备成熟战力,但服役年限已超 15 年,部分航电系统亟待升级,F-35 则因软件漏洞导致任务出勤率长期低于 60%。 地面防空体系的完善构成另一重支撑。 中国已建成由红旗 - 9B、红旗 - 22 组成的多层次防空网络,结合 S-400 防空系统形成互补,可覆盖从低空到高空、近程到远程的全空域。 反隐身雷达技术实现突破,米波雷达能在 500 公里外探测到隐身目标,配合量子雷达的精准定位,让隐身战机难以遁形。 2024 年的一次实弹演练中,防空部队成功拦截模拟隐身目标,命中率达 100%。 空中作战的体系化能力更显关键。中国空军已构建 “预警机 - 战斗机 - 电子战飞机” 协同作战体系,空警 - 500 预警机可同时跟踪 60 个目标,引导 12 架战机实施拦截,数据传输延迟控制在 0.1 秒以内。 电子战飞机歼 - 16D 能压制 200 公里内的雷达与通信系统,在模拟对抗中曾成功瘫痪对方指挥链路。 美军虽拥有 E-3 预警机与 EA-18G 电子战飞机,但跨平台数据融合效率仅为中方的 60%,协同响应速度存在明显差距。 远程打击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改变态势。中国轰 - 6K/N 轰炸机可携带鹰击 - 21 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射程达 1500 公里,能在航母防御圈外实施精准打击。 2025 年公开的轰 - 20 隐身轰炸机完成首次公开试飞,具备洲际打击能力,可携带巡航导弹与高超音速武器,进一步拓展了空中作战的覆盖范围。 美军 B-21 隐身轰炸机虽已首飞,但量产计划推迟至 2027 年,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战力。 美军的认知转变早有伏笔。 2023 年美军 “敏捷作战部署” 概念在西太平洋演练中遇挫,试图通过分散机场起降规避打击,却发现中方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的协同打击能精准覆盖关键节点。 2024 年的 “北方利刃” 联合军演中,美军模拟摧毁中方前沿机场,却因中方无人机蜂群的袭扰导致行动失败,暴露传统战术的局限性。 布朗的表态并非渲染冲突,反而透露出对战略平衡的认知。他在发言中强调 “应通过对话避免误判”,呼应了中美两军重启沟通机制的努力。 中国国防部随后回应,明确表示中国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空中力量发展是为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从未寻求霸权。 这种表态与行动的呼应,展现了大国对冲突风险的理性管控。 中美两国均拥有强大的空中力量与战略威慑能力,冲突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 布朗的承认,本质是对中国国防建设成就的客观认知,而非冲突的预告。 中国空中力量的发展,不是为了寻求对抗,而是为了构建更稳固的国家安全屏障,为地区和平稳定提供保障。 空中优势格局的变迁,最终指向多极化的安全秩序。中国空军从 “国土防空” 到 “攻防兼备” 的转型,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自然结果。 这种提升不是为了打破平衡,而是为了维护平衡,让任何国家都无法凭借军事优势肆意挑衅。在这样的格局下,对话与合作成为唯一理性的选择,这正是布朗表态背后最值得关注的深层意涵。

0 阅读:0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