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林宫向全球宣布,中俄达成一项 “史无前例的能源战略合作协议”! 2014 年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启动后,两国能源贸易额从 2015 年的 349 亿美元攀升至 2024 年的 897 亿美元,俄罗斯连续四年成为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中国则稳居俄罗斯能源出口第一大市场。 2025 年 9 月,两国在莫斯科举行的能源合作峰会上,将既有合作推向新高度,签署的协议涵盖油气、电力、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合作期限长达 25 年,涉及总金额超 5000 亿美元。 协议中最受关注的是油气管道网络的扩容升级。 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将在现有基础上新增两条支线,分别连接俄罗斯亚马尔气田与中国新疆、内蒙古,设计年输气量从 380 亿立方米提升至 610 亿立方米。 管道采用 X80 高钢级管材,能承受更高压力,泄漏监测系统通过光纤传感技术实现秒级响应,确保输送安全。 同步推进的还有北极 LNG-3 项目,中国企业获得该项目 20% 股权,每年可稳定进口液化天然气 1500 万吨,运输将依托经过北极东北航道的专用 LNG 运输船,航程较传统路线缩短 40%。 电力领域的合作突破了地理限制。 协议明确建设跨境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将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水电、风电资源接入中国华北电网,项目额定输电容量达 1000 万千瓦,年输送电量超 600 亿千瓦时。 为适配不同国家的电网标准,两国技术团队联合研发了宽频自适应换流阀,解决了频率波动兼容问题,相关技术已申请 23 项国际专利。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首个跨越北极圈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新能源合作的布局更具前瞻性。双方在俄罗斯远东共建氢能产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开展蓝氢生产,配套建设年产能 10 万吨的加氢站设备制造中心,产品将供应中俄及东北亚市场。 光伏领域,中国企业将在西伯利亚地区建设 2GW 光伏电站,采用抗寒型光伏组件与储能系统,解决高纬度地区冬季发电效率低的问题,所发电量优先满足当地矿业用电需求,余量接入跨境电网。 合作的深度体现在金融与技术的协同。 协议确立人民币与卢布在能源贸易中的结算比例提升至 60%,双方央行签署 1500 亿元货币互换协议,降低对第三方货币的依赖。 技术层面,中俄联合成立油气装备创新中心,重点攻关深层页岩气开发、极地油气钻井等技术,俄罗斯的地质勘探数据与中国的装备制造能力形成互补,已成功研发出适应北极冰层环境的钻井平台,作业深度可达 3000 米。 协议的落地将带来多重效益。 对中国而言,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进一步保障了能源安全,2026 年起来自俄罗斯的油气占比将提升至 22%,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4000 万吨。 对俄罗斯来说,中国市场的稳定需求为其能源出口提供支撑,协议涉及的项目将带动远东地区投资超 1200 亿美元,创造 15 万个就业岗位。 东北亚地区也将受益于跨境能源网络,韩国、蒙古等国已表达接入电网的意向,区域能源合作圈初现雏形。 克里姆林宫在声明中强调,这份协议是 “非政治化、市场化的务实合作典范”。中国外交部同步表示,合作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新路径。 从西伯利亚的气田到华北的电网,从北极的 LNG 船到远东的光伏板,中俄能源合作的每一个节点,都在书写多边合作的新篇章。这种基于互补优势的深度协作,不仅筑牢了两国关系的物质基础,更为动荡的全球能源市场注入了稳定力量。
中方通知友好国家,要是信不过美西方,欢迎把黄金储备送来中国?美媒最近扔出个重
【38评论】【9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