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称:中国的歼10、霹雳15虽然打下了阵风,但是不代表中国武器比西方先进

文人学社 2025-09-25 10:58:22

新加坡媒体称:中国的歼10、霹雳15虽然打下了阵风,但是不代表中国武器比西方先进,阵风是输在了没有体系支持。 2025 年 5 月的印巴边境空域,巴基斯坦空军的歼 - 10CE 与印度空军的 “阵风” 战机正面遭遇,最终歼 - 10CE 搭载的霹雳 - 15 导弹成功锁定并 “击落” 阵风,巴方以零伤亡结束行动。 事后复盘显示,阵风的单机性能参数并不逊色,其搭载的 RBE-2 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 200 公里,米卡空空导弹射程超 80 公里,整体指标与歼 - 10CE 处于同一水平。 差距出在战场信息的获取与协同效率上。巴基斯坦空军出动的歼 - 10CE 编队,背后有 ZDK-03 预警机提供支撑。 这款源自中国空警 - 200 的外贸型预警机,对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达 400 公里,能同时跟踪 50 个目标并引导 12 架战机作战。 当阵风仍依赖地面雷达获取空情时,ZDK-03 已将其方位、速度等数据实时传输至歼 - 10CE 的座舱显控屏,数据传输延迟控制在 0.2 秒以内。 霹雳 - 15 导弹的命中过程更是体系协同的典型体现。该导弹射程达 145 公里,超出阵风搭载的米卡导弹近一倍。 发射后,霹雳 - 15 并未立即开启自身雷达,而是依靠 ZDK-03 提供的中继制导修正航向。 当导弹飞至距目标 30 公里处,才由另一架歼 - 10CE 僚机传递最终目标坐标,引导导弹自主锁定。 整个过程形成 “预警机探测 - 战机发射 - 僚机制导” 的闭环,阵风直到被锁定告警响起时,已错失规避时机。 印度空军的体系短板在对抗中暴露无遗。其装备的 A-50EI 预警机数量仅 3 架,且因维护问题出勤率不足 50%,无法实现全天候空域监控。 阵风战机虽具备数据链传输能力,但与地面雷达、预警机的协同接口未完全打通,信息传递仍依赖语音通信,指令滞后时间达 30 秒以上。 这种碎片化的作战模式,使得阵风的单机性能难以充分发挥。 类似的体系优势在中国空军内部演练中同样得到验证。 歼 - 10C 在空警 - 500 预警机的协同下,成功 “击落” 一架歼 - 20 隐身战斗机。 对抗中,歼 - 10C 最初无法独立锁定隐身目标,空警 - 500 通过优化的探测模式在 180 公里外发现歼 - 20,随即引导歼 - 10C 发射霹雳 - 15。 导弹飞行中段由歼 - 16D 电子战飞机提供轨迹修正,最终精准命中目标,展现了跨机型协同的成熟度。 体系作战的支撑来自硬件与软件的双重积淀。 中国已构建覆盖陆海空天的预警探测网络,除空警 - 500 等空中平台外,地面部署的米波反隐身雷达能在 500 公里外探测隐身目标,与预警机构成互补。 数据链技术的突破更是关键,三军通用的数据传输系统实现了预警机、战机、防空系统的无缝衔接,信息共享效率较十年前提升 10 倍。 这种体系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 中国空军从 2015 年起逐步推进 “传感器 - 射手” 链路构建,先后完成空警 - 500 与歼 - 10B、歼 - 16 等机型的协同测试,累计开展超过 2000 架次的体系对抗演练。 2023 年的 “红剑” 军演中,首次实现 12 架战机在预警机引导下的多波次协同打击,命中率较传统模式提升 60%。 新加坡媒体的观察,实则揭示了中国空中力量发展的核心路径:不追求单一装备的极致领先,而是通过体系整合实现效能倍增。 歼 - 10 系列战机持续升级的航电系统、霹雳系列导弹的射程优势,都是为了更好融入作战体系。这种发展思路,与中国坚持的防御性国防政策相契合,体系能力的提升本质是维护主权与安全的保障。 现代空战早已告别 “单打独斗” 的时代,从预警探测到指挥控制,从火力打击到电子对抗,每个环节都是体系的有机组成。 歼 10 与霹雳 15 打下阵风的结果,不是否定单一装备的价值,而是印证了体系化建设的正确性。这种以协同求效能的发展模式,正在让空中力量成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实力量。

0 阅读:0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