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在上海看病,期间在一家食堂吃饭时,服务员看副司令穿着破衣服,嘲笑道,衣服这么烂,该送到博物馆了![无辜笑] 老人抬起头,冲着那姑娘笑了笑,什么也没说,继续低头扒饭,他叫童炎生,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因为肺病从南京转到上海治疗,已经在医院住了大半个月。 这件军装是1947年他在华东野战军时发的,袖口的补丁是妻子在淮海战役前夕缝上的,肩膀那块是建国后自己补的,三十多年了,换过好几次纽扣,领子翻了两次面,但他舍不得扔,不是没有新军装,而是他觉得旧衣服穿着顺手,也更透气。 食堂管理员听说这事后挺生气,找到那个服务员要批评她,童炎生知道了,专门把管理员叫到病房:“别说她了,小姑娘不认识我,说得也没错,这衣服确实够旧的,放博物馆也不是笑话。” 管理员还想解释什么,童炎生摆摆手:“你看我这把年纪,还计较这个,年轻人说话直,这是好事。” 后来这事传到了军区,有几个老部下专门赶来看他,提起这茬都替他不平,童炎生反而劝他们:“现在条件好了,年轻人讲究穿戴是正常的,咱们那时候打仗,一件军装能穿到烂得系不上扣子,现在和平了,人家追求美,有什么错?” 他顿了顿又说:“我留着这件衣服,是因为它见证了那些年头,但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跟我一样,时代不同了,该变的就得变。” 认识童炎生的人都知道,他在生活上一向简朴,五十年代在南京工作时,家里用的还是部队发的旧床单,六十年代组织上给他换了新住房,他坚持把旧家具搬过去接着用,七十年代妻子想给他买件新衣服他说:“不用,旧的还能穿。” 但在工作上,他从不含糊,部队训练需要什么装备,他会想办法争取,基层连队缺什么物资,他亲自过问,战士们的伙食、住宿条件不好,他会直接找后勤部门解决。 1981年春天童炎生病情稳定后回到南京,那件打补丁的军装,他还在穿,不过从那以后,医院食堂的服务员都认识他了,见面总是客客气气地打招呼,那个说过“送博物馆”的姑娘也专门找他道过歉,童炎生笑着说:“没事没事,那话说得挺有意思的。” 1987年童炎生去世,葬礼上军区按规定给他穿的是新军装,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那件打满补丁的旧军装被整整齐齐叠好,放在衣柜最里层,袖口的线头已经散开,但每一针都还看得清楚。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位老将军的气度令人敬佩!现在的领导还有几个能穿带补丁的衣服?这才是真正的革命本色。” “服务员也是无心之过,那个年代年轻人确实开始注重打扮了,不过将军的回应真是大气,换现在的某些领导早就发火了。” “看得鼻子发酸。我爷爷也是老兵,总是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挂在嘴边。这种艰苦朴素的精神现在太稀缺了。” “应该让现在的年轻人都看看这个故事!追求时尚没错,但也要懂得尊重老一辈的艰苦奋斗精神。” “说实话,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认识军装上的补丁了,这个故事既是传承,也是提醒。” “为什么这么好的传统现在越来越少了?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建议这个食堂现在应该挂个说明牌,让每个吃饭的人都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这么有意义的故事。” 您觉得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传承老一辈艰苦朴素的精神? 官方信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人人都说上海花钱如流水。可表姐说,在上海才最省钱。长假8天,她本来计划在乡下呆满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