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朗普重提“G2”看中美战略认知差异与中国的多边主义坚守 “G2”(中美共治

愿心想事成 2025-11-02 15:18:35

从特朗普重提“G2”看中美战略认知差异与中国的多边主义坚守 “G2”(中美共治)概念由弗雷德・伯格斯滕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提出,旨在构建中美主导全球治理的两极模式。2025年特朗普重提此概念,中方以“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回应,未接受“共治”定位。本文解析“G2”本质与特朗普重提动因,剖析中国拒绝原因,揭示中美全球治理认知差异。 一、“G2”概念的历史溯源与本质解析 “G2”概念诞生与美国现实困境紧密相连。2008年次贷危机重创美国经济,全球秩序动荡。在此背景下,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弗雷德・伯格斯滕提出“中美共治”构想,本质是美国为渡过危机寻求外部支撑的权宜之计。当时美国急需中国购买美债稳定金融市场,希望借助中国市场消化过剩产能,“G2”是包裹“求助需求”的话语包装。 该概念从诞生就带有不平等性。美国将“共治”设定为“美国主导、中国配合”的单向框架,要求中国承担稳定全球经济责任,却不愿分享国际规则制定核心权力。2009年奥巴马政府短暂接纳“G2”叙事,但西方经济复苏后迅速弃用,转而采取G7围堵、印太战略等对华遏制手段。可见,“G2”是美国根据自身实力变化调整的霸权维护工具,并非平等伙伴共治。 二、特朗普重提“G2”的现实动因 2025年特朗普重提“G2”,背后有三重战略意图。 (一)转嫁国内治理困境的现实需要 美国深陷复合型危机,政府停摆风险高悬,债务规模突破历史峰值,通胀率长期高位,产业空心化致制造业岗位流失。特朗普发起的对华关税战反噬严重,美国农民大豆库存积压、芯片企业营收下滑,最终被迫承认高关税“不可持续”。此时重提“G2”,是想让中国承担更多责任,如接盘债务压力、开放市场接纳美国商品、在国际事务中配合其战略,以缓解国内治理压力。 (二)维系霸权地位的话语策略 美国全球影响力衰退,盟友体系松动,印太盟友对美离心;科技霸权受挑战,中国在5G、新能源等领域领先;美元霸权根基动摇,多国推进本币结算。特朗普试图用“G2”叙事重构国际认知,将中美关系包装成“世界两极共治”,掩盖美国实力衰退现实,借“共治”之名继续主导国际规则,这是话语霸权的最后挣扎。 (三)降低对华博弈成本的投机算计 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美国单靠自身力量遏制中国力不从心。特朗普重提“G2”,试图以“共治”虚名换取中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妥协,一边高喊“G2合作”,一边持续强化半导体出口管制、维系高科技围堵;一边要求中国“劝和促谈”,一边对相关地区无限输血。这种“只让中国付出、不让中国受益”的算计,延续了美国霸权逻辑。 三、中国拒绝“G2”的深层逻辑 中国对“G2”的冷静拒绝,源于对自身定位、国际秩序与发展道路的清醒认知。 (一)坚守发展中国家定位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全球南方”国家利益共鸣和历史联系紧密。“G2”模式架空多边机制,回归“大国说了算”的霸权秩序,与发展中国家追求平等参与权的诉求相悖。若接受“G2”,中国将陷入与发展中国家割席的道德困境,背离发展中国家阵营立场。从亚非拉基建合作到全球发展倡议,中国外交实践始终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决定了不可能接受“两极共治”的排他性框架。 (二)践行多边主义的原则坚守 中国坚信国际事务应由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而非少数大国垄断。“G2”构想与中国倡导的“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根本冲突,前者追求权力集中,后者主张权利平等;前者依赖大国默契,后者依托规则共识。中国以联合国为核心平台,推动全球议题解决,与美国拉小圈子、搞“小院高墙”形成鲜明对比。外交部发言人“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的表态,正是对这一原则的重申。 (三)规避霸权陷阱的理性判断 中国看透“G2”背后的权力陷阱,美国只会让中国承担“共治”责任,却不会分享核心权力。2009年“G2”破产的教训证明,美国在危机解除后必然回归遏制逻辑。如今中国实力增强,拥有全球唯一完整工业门类,制造业产值超美日德总和,粮食自给率超95%,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不再依赖美国市场和技术。这种实力变化让中国能够拒绝不平等的“共治”邀约,坚持“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合作底线。 四、结论 特朗普重提“G2”与中国的冷静回应,折射出中美在全球治理认知上的根本分歧。美国固守“霸权逻辑”,以“共治”之名维护主导地位;中国秉持“多边理念”,追求各国平等参与的国际秩序。“G2”本质是美国实力衰退后的权宜之计,其不平等内核与中国的外交理念、发展定位和现实利益冲突。中国拒绝“G2”,并非拒绝与美国合作,而是拒绝成为霸权的“合伙人”;并非轻视大国责任,而是坚持以多边框架承担责任。中国追求的是与世界各国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选择顺应全球治理变革潮流。

0 阅读:3
愿心想事成

愿心想事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