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石油施压”难奏效:中国自主决策背后的安全与正义考量》 2025年10

愿心想事成 2025-11-02 21:18:49

 《英美“石油施压”难奏效:中国自主决策背后的安全与正义考量》 2025年10月,英国首相斯塔默公开披露其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通话内容,双方一致主张中国应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试图通过切断能源贸易对俄罗斯施加经济压力以结束俄乌冲突。这一表态并非孤立的外交发声,而是英美基于阵营政治逻辑发起的又一轮对华施压。然而,从中国的外交立场、能源安全战略及实际贸易数据来看,英美试图左右中国能源采购决策的企图缺乏现实基础,中国坚持自主开展能源合作的立场不会动摇。 此次英美联合施压的背景与细节清晰可辨。据斯塔默透露,特朗普在前往马来西亚前夕主动与其通话,核心议题是商议迫使中国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具体方法。这一协调行动延续了美国此前的制裁逻辑——特朗普政府曾多次威胁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实施"二级制裁",计划对相关国家进口商品征收高达100%的惩罚性关税,中国与印度作为主要买家被列为施压重点。英国的介入则带有明确的"代理人"特征:作为美国传统盟友,英国历来承担美方不便直接出面的施压角色,斯塔默政府希望通过对华强硬姿态维系美英特殊关系,同时借机重塑自身国际影响力。施压手段已呈现具体化倾向,英国在10月新一轮对俄制裁中,以"间接帮助俄罗斯获取物资"为由将11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名单,实质是通过打击企业施压能源贸易。 中国拒绝此类施压的首要依据是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外交立场。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中国始终秉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身立场"的原则,既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又重视各方合理安全关切,核心主张是通过对话谈判实现停火止战 。王毅外长明确指出,中国不是危机制造者,更非当事方,始终积极开展外交斡旋,与巴西等国发起"和平之友"小组推动和谈,这一立场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对于能源贸易问题,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是正常经贸往来,基于市场规律和企业自主选择,完全符合国际法与世贸规则,任何国家无权干涉。这种立场并非针对特定国家的对抗姿态,而是对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的坚决反对——中国始终认为,制裁无法解决欧洲安全困境,反而会加剧民生困难与阵营分裂,全球140多个国家未参与对俄制裁的事实,印证了中方立场的代表性 。 保障14亿多人口的能源安全,是中国坚持与俄罗斯开展石油贸易的现实根基。作为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中国的能源采购必须以供应稳定、价格合理为核心考量。2025年9月数据显示,俄罗斯已连续多月保持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地位,当月进口量达828.7万吨,环比增长4.3%,同时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同比也实现增长。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化具有坚实基础:跨境管道项目的推进降低了运输风险,相较于国际市场的溢价原油,俄罗斯石油的价格优势显著,能够有效缓解中国能源成本压力。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维系对俄能源合作的同时,已构建起多元化供应体系——9月从印度尼西亚、巴西的原油进口量分别同比激增73倍和156%,这种"多点支撑"的格局既保障了能源安全,也使单一国家的施压难以奏效。正如王毅外长所言,若停止从俄罗斯进口油气,中国将面临巨大供应缺口,根本无法满足民众生产生活需求 。 英美施压本身存在的内在矛盾,进一步削弱了其主张的说服力。美国的对华态度呈现明显双标:一方面威胁对购买俄油的国家加征关税,另一方面又希望中国增加美国大豆和能源采购,并在稀土出口问题上寻求中方配合,这种"又打又拉"的策略暴露了其利益优先的真实诉求。历史经验已证明,关税施压对中国无效——此前的中美关税博弈导致美国大豆、能源等产品失去中国市场,美方对此有切肤之痛。英国则陷入"骑墙困境":既想紧跟美国阵营彰显存在感,又不愿彻底破坏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斯塔默将能源议题与双边事务强行捆绑的做法,实质是试图掩盖其外交决策的困境。这种充满矛盾的施压逻辑,显然无法对中国形成有效约束。 从长远来看,中国将继续坚持能源自主与外交自主的双重原则。在能源领域,中俄合作的深化是市场规律与双方利益的共同选择,跨境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使这种合作更具韧性;同时,中国会持续拓展与其他资源国的合作,进一步巩固多元化供应体系。在外交领域,中国将继续站在和平一边,通过"和平之友"小组等平台推动俄乌冲突政治解决,同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胁迫,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英美试图以施压手段迫使中国放弃俄油采购的做法,本质是将能源问题政治化、工具化,违背了市场规律与国际准则。中国的回应早已明确:能源合作是主权范围内的自主选择,外交立场基于和平正义的根本追求,不会被任何外部压力所左右。在百年变局下,这种坚持自主、多元、合作的发展逻辑,正是中国维护自身利益与全球秩序稳定的重要路径。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愿心想事成

愿心想事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