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共识下的对华表态:特朗普与美财长发声背后的逻辑 当地时间11月2日,美国

愿心想事成 2025-11-03 21:18:46

利益共识下的对华表态:特朗普与美财长发声背后的逻辑 当地时间11月2日,美国政坛围绕中美关系密集释放重要信号。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播出的对总统特朗普的专访中,当被问及中美关系时,特朗普明确表示“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符合美国的利益”,并指出“通过与中国的合作,而不是仅仅单方面击败他们,美国可以变得更强大、更优秀” 。面对主持人抛出的“中国对美威胁”论调,他并未附和传统政客的意识形态叙事,反而坦诚承认“我们和其他国家一样,对他们来说也是威胁”“你说的很多事情,我们也对他们做过”,将中美关系定义为“竞争激烈的世界里的实力博弈”。 同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两家美国媒体采访时同步释放缓和信号,明确表态“美方无意同中国脱钩”,强调经济领域的完全分离将对两国乃至世界造成灾难性后果,美方寻求建立能长期受益的健康经贸关系 。这一系列密集表态打破了此前美国政坛对华强硬的舆论惯性,其背后是多重现实因素交织的必然选择。 特朗普与贝森特的表态首先源于对中美经贸相互依存本质的清醒认知。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美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形成了深度绑定的格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为美国市场提供了大量平价商品,直接关系到美国国内通胀水平与民生成本。此前特朗普团队曾酝酿对华加征高额关税,却遭到包括财政部门在内的强烈反对,贝森特的表态正是这种经济理性的直接体现——脱离中国供应链将推高美国通胀,最终损害民众利益与经济复苏根基。 从美国经济现实来看,当前美国正面临内部增长压力,亟需通过务实合作释放发展动能。中国在稀土等战略资源领域的积累优势,让特朗普在专访中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积累了二十五、三十年并精心维护的战略资源”。而在气候治理、全球债务等议题上,美国同样离不开中国的合作参与。贝森特的“不脱钩”表态,本质上是对美国工商界诉求的回应,更是对“脱钩断链”将引发经济震荡的风险预警。 特朗普的态度转变也与其商人思维主导的政策逻辑密不可分。与传统建制派政客不同,特朗普对国际关系的理解完全以美国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缺乏对意识形态叙事的执着。在经历此前与中国围绕关税、稀土、大豆等领域的博弈后,他已清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自己无法击败、无法使其做出让步的国家”。尤其是中美釜山会晤达成“休战”共识、美方主动降低“芬太尼关税”的实践,让其意识到通过合作而非对抗更能实现美国利益最大化,这种务实认知直接转化为公开表态中的缓和立场。 国际格局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样构成重要推力。特朗普曾试图推行“联俄抗中”战略,但俄罗斯的明确表态使其幻想破灭,迫使美国重新评估对华关系权重。同时,全球治理中的诸多难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等,均需要中美两个大国协同应对。此外,中国此前针对美国制裁采取的反制措施已让美国军工等行业承受实质损失,拜登政府的前车之鉴让特朗普团队不得不谨慎考量对抗的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美方高层密集发声并非政策转向的终极信号,而更多是基于现实利益的策略调整。特朗普的商人本质决定其对华政策仍将以“利益交换”为核心,其内阁中的鹰派势力也可能影响后续政策走向。贝森特的“不脱钩”表态亦未否定美方在所谓“国家安全”领域的对华限制,这种有限缓和与选择性合作的特征值得警惕。 从中美关系发展历程来看,特朗普与贝森特的表态再次印证了“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客观规律。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关系的走向不仅关乎两国人民福祉,更影响全球前途命运。当前美方的务实转向为双边关系改善提供了契机,但真正实现稳定发展仍需双方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管控分歧、拓展合作。 未来,中美关系能否持续缓和,关键在于美方能否将“无意脱钩”“重视合作”的表态转化为具体政策行动,能否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尊重中国核心利益。而中国始终坚持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将为两国探寻正确相处之道提供稳定框架,这既是大国责任的体现,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愿心想事成

愿心想事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