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冠军李娜和姜山结婚15年,从不在家里做饭,很少去看望公婆,叫公婆为伯父伯母,

悠然话史 2025-11-10 10:45:37

网球冠军李娜和姜山结婚15年,从不在家里做饭,很少去看望公婆,叫公婆为伯父伯母,而姜山和公婆也都能接受。   2024年青少年网球公益营上,有孩子问李娜:“您打球时,姜山叔叔总让着您吗?”   李娜笑着摇头:“他从不让球,但会帮我赢更多球。”   这句话,道尽她与姜山的事业与婚姻羁绊。   1989 年,7 岁的李娜被父亲领进武汉业余体校。   父亲曾是羽毛球运动员,深知体育这条路的苦。   每天清晨陪她练体能,傍晚帮她捡球,从不间断。   1993 年,11 岁的李娜入选湖北省网球少年队。   第一次离开家,她抱着球拍哭了整夜,却没说放弃。   1996 年,父亲因病去世,14 岁的她差点退出体校。   教练劝她:“你爸最大的心愿是看你站在领奖台上。”   她咬着牙留下,把对父亲的思念全藏进训练里。   同年,她升入湖北省网球队,遇见 16 岁的姜山。   姜山已是省队主力,拿过全国青少年网球冠军。   教练让姜山带李娜,他每天多陪她练两小时发球。   李娜性子急,练不好就摔球拍,姜山从不指责。   只是默默捡回球拍,陪她再练,直到她满意为止。   1998 年,两人搭档参加全国网球混双比赛。   决赛时李娜紧张失误,姜山轻声说:“相信我,也信你自己。”   最终他们夺冠,这是李娜职业生涯第一个全国冠军。   2000 年,李娜入选国家集训队,姜山也随之入选。   两人一起备战国际赛事,姜山成了她的 “专属分析师”。   每次比赛后,他都会熬夜整理对手资料,标注战术要点。   2004 年,李娜在 WTA 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夺冠。   这是她首个 WTA 巡回赛冠军,也是中国选手首个硬地冠军。   颁奖台上,她特意提到姜山:“没有他,我走不到这。”   2006 年,李娜与姜山登记结婚,婚后仍专注赛场。   领证当天去姜山家吃饭,姜山母亲笑着说 “该改口了”。   李娜却红着脸说:“叫‘伯父伯母’更自在,您别介意。”   她后来解释,不是不亲近,是觉得称呼该随本心,而非形式。   姜山父母也理解,从不强求她按传统规矩改口。   同年,她在 WTA 斯特拉斯堡国际赛夺冠,排名升至世界前 50。   训练强度加大,她常因压力大跟姜山发脾气。   有次练到深夜,她摔了球拍说 “不练了”,姜山没劝。   只是默默煮了碗热干面,放在她面前:“吃饱了再决定。”   2008 年,李娜在北京奥运会获得网球女单第四名。   这是中国网球在奥运会的最好成绩,她一战成名。   赛后采访,她直言:“姜山帮我调整了发球节奏,很关键。”   逢年过节去姜山家,她仍喊 “伯父伯母”,却会提前备好礼物。   帮着择菜洗碗,陪老人聊比赛趣事,相处得格外融洽。   姜山母亲总跟邻居夸:“娜丫头实在,比啥称呼都强。”   2011 年,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夺冠。   成为亚洲首位大满贯单打冠军,创造历史。   颁奖台上,她拥抱姜山的画面,成了无数人的记忆。   2013 年,李娜在 WTA 年终总决赛获亚军,排名升至世界第二。   这是亚洲网球选手的最高排名,她再次突破纪录。   期间她换外籍教练,姜山主动退居后勤。   帮她处理团队沟通、行程安排,让她专注比赛。   2014 年,李娜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夺冠。   拿到第二个大满贯冠军,巩固了她的网坛地位。   同年 9 月,她因膝伤宣布退役,结束 15 年职业网球生涯。   退役后,李娜没完全离开网球,而是投身青少年网球推广。   2015 年,她生下第一个孩子,开始学着平衡家庭与事业。   姜山主动承担更多家务,让她有时间筹备公益项目。   带孩子去姜山父母家,老人逗着孙辈,她在旁笑着搭话。   “伯父伯母” 的称呼依旧,却满是家人间的温情。   2017 年,她创办李娜网球学院,帮助更多有天赋的孩子。   姜山常去学院帮忙,偶尔还会陪孩子们打几场友谊赛。   人物现状:李娜的网球学院已培养出多名青少年网球选手。   她每年会参加 3-4 场国际网球交流活动,分享经验。   姜山除了打理家庭,还担任学院的 “荣誉教练”,偶尔授课。   两人周末会带两个孩子去姜山父母家吃饭,她仍喊 “伯父伯母”。   老人总提前炖好她爱喝的排骨汤,一家人其乐融融。   李娜仍保持着运动习惯,每周会打 2-3 次网球,状态良好。   面对采访,她常说:“事业和婚姻一样,都需要互相成就。”   姜山则补充:“她在球场上发光,我在她身边托底,就够了。”   他们的故事,从来不是一方依附另一方,而是彼此成就的双向奔赴。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先把刀放下…”李娜神吐槽老公姜山,网友:太真实哈哈哈)

0 阅读:105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