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安徽85岁的尼姑仁义师太临终前告诉她的徒弟:“我死后不烧,将我放入大

悠然话史 2025-11-10 17:45:39

1995年,安徽85岁的尼姑仁义师太临终前告诉她的徒弟:“我死后不烧,将我放入大瓮中,三年后再开,我就是佛陀”。三年过去了,徒弟开了大水缸,当时就傻眼了。   1998 年九华山,仁义师太的贴金肉身像前,信众摸着供桌边缘,看她施针的手势,想起她裹小脚救伤员的模样。 这尊肉身像,是三年前从陶缸里取出的,当时皮肤有弹性,头发长了寸许,打破九华山千年男性肉身菩萨的纪录。   1940 年五台山,刚出家的仁义师太就立下规矩:看病分文不收,还把母亲给的银元换成药材,帮寺周边穷人治病。   她跟着老和尚学认草药,又去沈阳医学院旁听,很快能治感冒、跌打损伤,第一年就帮 200 多村民解除病痛。   1950 年朝鲜战场,她背着药箱穿梭战壕,独创 “中药外敷 + 西医包扎” 疗法,救了 100 多名重伤员,减少感染风险。   有次美军轰炸,她把伤员护在身下,自己后背被弹片划伤,伤没好就接着配药,战士们都叫她 “救命尼姑”。   战争结束后,她带着战地积累的经验去河北农村,走 10 里山路给老人看病,还教村民种草药防小病,惠及 5 个村子。   1962 年饥荒时,她把自己的粮食省下来,分给生病的村民,自己啃树皮,却坚持每天熬药,没让一个病人因缺粮停药。   1975 年,她用行医攒的钱,在河北建了第一座义诊堂,买了 20 多个药柜,还请老中医坐诊,方便周边百姓。   1983 年到九华山后,她捐出十多万元积蓄修通慧禅林,还在禅林旁建了第二座义诊堂,专门给山里的孩子看病。   她每天凌晨四点熬药,针对山区孩子易感冒的问题,配出 “防感汤”,免费发放,每年帮 300 多孩子预防感冒。   1990 年,79 岁的她仍坚持坐诊,有次连续五天给腹泻的村民熬药,自己累倒在药罐旁,醒来又接着配药。   1995 年临终前,她嘱咐弟子:“把我剩下的钱,在山下建第三座义诊堂,别让穷人看病难。” 弟子们照做了。   她提前七天断食,只喝淡盐水,不是为 “成佛”,是怕体内细菌影响遗体,想给世人留个 “救人的念想”。   弟子们按她的要求,用木炭石灰铺缸底,将她盘腿密封,三年里,义诊堂的药从没断过,延续着她的贡献。   1998 年开缸,她的遗体完好,手成施针姿势,就像还在给人看病,弟子们说:“师父连走后,都在提醒我们救人。”   后来,这三座义诊堂成了她的 “遗产”,每年帮数千人看病,志愿者们都学着她的样子,分文不收。   如今,她的肉身像供在通慧禅林,旁边的展柜里放着她当年的行医笔记、药罐,还有义诊堂的老照片。   信众来拜时,不仅是敬 “肉身菩萨”,更是敬那个一辈子救死扶伤的姜素敏,敬她留下的、没停过的 “慈悲”。   通慧禅林的义诊堂每天仍有人坐诊,药香混着檀香飘远,就像仁义师太从未离开,还在践行 “救今生” 的诺言。   主要信源:(央广网·新闻——九华山僧侣圆寂后多“坐缸” 3年不腐便塑成金身)

0 阅读:145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