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知青杨俊在云南傣乡被马蜂蜇伤眼睛,傣族大嫂用奶水给他疗伤。没曾想,大嫂竟然被丈夫抛弃。于是杨俊就娶了大嫂,并且准备带着她回城。临行前,岳母塞给他300元钱:“想家了就回来。” 说起这个故事,得从上山下乡那个大背景说起。那年头,很多城里年轻人响应号召去农村锻炼,杨俊就是其中一个,北京人,十八岁刚出头,瘦高个子,皮肤白净,平时爱看书,到了云南勐腊县的傣族寨子,生活一下子变了样。傣族那边是热带雨林气候,湿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杨俊刚去半年,就得天天扛锄头下田,踩泥巴,磨手泡,晚上住竹楼下面,霉味重,睡不好觉。但他咬牙坚持,帮着生产队干活,学着和当地人打交道。傣族人住竹楼,上层住人,下层放农具和牲畜,寨子靠山坡,周围橡胶树多,杨俊他们主要割胶和种稻。马蜂在那边叫虎头蜂,毒性大,蛰人容易肿胀发炎,严重了还能伤肾,那时候农村没啥医疗设备,没抗毒血清,只能靠土办法。 杨俊那天上山干活,碰上蜂窝,被蛰了十几下,胳膊脖子脸都肿了,尤其是眼睛,疼得直哼哼,队友用泥巴敷也没用。傣族民间有偏方,用刚生娃的妇女乳汁抹伤口,能消炎镇痛,这法子不是随便用的,得是紧急情况,因为涉及伦理忌讳,不是亲戚就容易惹误会。那个大嫂叫明玉,三十出头,傣族人,刚生孩子一个月,听说杨俊伤重,就过来帮忙,用乳汁涂他伤口,帮他缓解了毒性。事后,杨俊伤好得快,但他没想到这事在寨子传开了。傣族村寨小,风言风语传得飞快,有人说明玉对汉族知青太亲热,不合规矩。 明玉的丈夫岩康,四十来岁,傣族汉子,脾气直,平时外出打猎卖货,听到闲话脸就黑了,当众质问老婆,这事闹得全寨都知道。岩康觉得丢脸,按照傣族习俗,妻子名声坏了,男方可以单方面分居,相当于离婚前兆。他一气之下搬到集体房住,不再管家。杨俊知道后,觉得对不起人,拖着没全好的身子去解释,岩康不听,甩手走人。寨子里调解过,寨老出面说明玉是救人,没坏规矩,岩康表面上回了家,但夫妻关系裂了,没多久还是分开,明玉带着孩子独过日子。那时候傣族婚姻讲究名声,女方名声受损,男方容易抛弃,岩康就这样不管不顾了。 杨俊心里过不去,天天下工帮明玉家干活,挑水劈柴,还学着照顾小孩。傣族妇女平时织布煮饭,明玉自己养家,杨俊帮着她,时间长了,两人处出感情。杨俊单身,明玉离婚了,她的父母支持他们结合,杨俊就娶了她,办了简单手续。傣族那边结婚不复杂,杨俊准备带明玉和孩子回北京。那是1979年,知青返城政策下来了,杨俊接到通知,收拾行李。临走,明玉母亲塞给他三百元钱,那年头工资才三十块一个月,三百元是巨款,够傣族人家攒几年,意思是受委屈就回来,当成自家孩子。杨俊他们就这样离开了勐腊县。回北京后,杨俊找了工作,明玉适应城市生活,孩子上学,他们过上普通日子。 这个故事流传开,是因为它反映了知青时代的人情纠葛。知青下乡,本是去改造世界,结果自己被改造了,杨俊从城里娃变成能扛重活的汉子,还结下跨民族婚姻。傣族文化里,乳汁疗伤是老传统,《云南民族医药简史》里有记载,这种蜂毒用母乳解,能中和毒素,但社会习俗严,容易引起家庭矛盾。岩康的做法典型,傣族男人重面子,一生气就甩手,这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有提,七十年代离婚常见。杨俊娶明玉,不是浪漫故事,而是报恩加现实,明玉没丈夫,杨俊欠人情,两人互帮互助凑一起。 返城后,北京生活不一样,杨俊干工厂活,明玉学说普通话,孩子念书,长大后懂两地文化。这个事接地气,说白了就是生活逼人,杨俊没下乡,不会遇这事,明玉没救人,不会家散。知青回忆录里,这种跨族婚姻不少,《春城晚报》有类似案例,知青和本地人结合,返城带走家属,留下故事。三百元钱,按《新中国物价史》,七十年代是笔大钱,代表傣族父母的朴实心意,不是随便给的。杨俊后来偶尔回想云南,教孩子傣族习俗,保持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