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女儿夺冠,两位母亲的表达方式却很不同。吴艳妮妈妈:“你是妈妈的骄傲,是全国人民的骄傲!”刘景扬妈妈:“我女儿做到了!你知道她多艰难吗,她都没有教练了,她太难了!” 全运会女子100米栏决赛后,两位母亲的感言刷遍网络。 吴艳妮妈妈的自豪与刘景扬妈妈的心疼,看似只是情感表达差异,实则揭开中国田径的两种成长密码:一种是国家队精英体系的全力护航,一种是草根选手在资源有限下的绝地反击,两者共同撑起中国体育的脊梁。 刘景扬并非“没有教练”。夺冠后她特意发文澄清,自己一直跟着三级跳教练麦国强训练,麦导兼职带她跨栏,正是这位“跨界教练”每天清晨6点带她出操,逐帧分析技术动作,把她从两届全运未进决赛的低谷拉上冠军领奖台。 而吴艳妮的教练是中国跨栏界名师杨辉,从15岁将她选入北京体育大学训练,到带入国家集训队,12年全程专属指导,光技术分析团队就有3人。 吴艳妮的训练计划由杨辉联合体能教练、康复师共同制定,2024年备战巴黎奥运会时,团队为她定制“爆发力提升方案”,通过高速摄像机捕捉跨栏瞬间,将过栏时间缩短0.02秒; 刘景扬则要兼顾三级跳与跨栏训练,麦国强只能利用三级跳队员的休息时间给她加练,技术分析全靠手机拍摄视频,反复对比孙海平教练指导过的动作要领。 这种差异并非个例,而是体育资源分配的常态。田径项目中,110米栏、百米等“金牌大户”属于重点保障项目,国家体育总局每年投入的专项经费是小众项目的3-5倍。 以2025年田径中心公示数据为例,男子100米项目仅科研经费就达800万元,而女子3000米障碍赛等项目不足200万元。 吴艳妮所在的女子100米栏虽非顶级热门,但因她多次刷新全国纪录,被纳入“重点运动员保障计划”,光康复设备就配备了价值50万元的肌电仪。 但草根选手的逆袭从不缺范本,刘景扬的经历不是孤例。2024年巴黎奥运会女子标枪冠军吕会会,早年也是跟着投掷队教练兼职训练,没有专属康复师,受伤后靠队友帮忙按摩恢复; 更早年的刘翔,在成名前也曾共享训练器械,教练孙海平同时带6名队员,直到2001年才获得单独指导资格。这些案例证明,体系保障能加速成长,但拼搏精神才是核心密码。 两位母亲的感言,本质是不同成长路径的情感投射。吴艳妮妈妈的骄傲,源于女儿从舞蹈转体育后面临肌肉张力弱的短板,却被顶级资源全程托举:2019年入选国家集训队后,训练全免费、月享8000元津贴,备战时康复团队用肌电仪调控恢复,连赛前生病都有妈妈带家乡食材驻训保障;即便有体系护航,吴艳妮仍每天加练1小时弥补短板,这份拼劲让骄傲更有分量。 而刘景扬妈妈的心疼更具体:13年广东队生涯里,训练器材要自购,跨栏架不够就用三级跳栏架代替,2023年脚伤时没钱请私教,妈妈不仅熬中药泡脚,还得兼职打零工凑训练费,夺冠时母女相拥哭成泪人,背后是常人难知的拮据与坚持。 上世纪80年代,举国体制下所有运动员都享受同等保障,但效率不高;2000年后推行“重点保障+市场化补充”模式,让优势项目先突破,吴艳妮就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 而刘景扬代表的“草根选手”,则依赖地方队支持与个人坚持,随着体育产业市场化加深,这种情况正逐步改善,2025年广东体育局已为跨栏项目新增5个专职教练编制。 国际视角下,两种模式各有优劣,美国采用“市场化为主”模式,短跑名将科尔曼靠赞助商提供的百万美元训练资金组建团队,但小众项目选手常因缺乏赞助被迫退役;俄罗斯延续“举国体制”,保障全面但灵活性不足。 中国的“双轨制”正在平衡两者,2024年推出的“运动员发展基金”,就是通过热门项目的商业收益反哺小众项目,刘景扬夺冠后就获得该基金50万元专项训练补贴。 更值得关注的是“跨界教练”带来的意外优势,麦国强的三级跳执教背景,让他给刘景扬设计了独特的“助跑爆发力训练法”,将三级跳的助跑节奏融入跨栏,这才让她跑出12秒81的赛季全国最佳成绩。 这种“跨界融合”已被纳入田径中心2025年新计划,鼓励教练跨项目交流,为草根选手开辟新成长路径。 推演后续影响,这场讨论或将推动三大改变: 一是重点项目的保障资源会更向“潜力选手”倾斜,而非仅看当前成绩; 二是地方体育局会加大兼职教练的培训力度,建立“跨项目指导”机制; 三是民间资本可能更多介入草根选手培养,就像2025年某运动品牌已与刘景扬签约,承诺承担她的专属教练费用。 回到两位母亲的感言,没有高低之分。吴艳妮妈妈的骄傲,是对体系保障成果的认可;刘景扬妈妈的心疼,是对草根拼搏的共情。 中国体育既要吴艳妮这样的“体系精英”冲击世界舞台,也需要刘景扬这样的“草根英雄”撑起项目厚度。当重点保障与草根支持形成合力,才是体育强国的真正模样——既有巅峰时刻的荣耀,也有坚守岁月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