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泰国对外宣布了 11月26日消息,泰国南部地区近期出现强降雨,救援疏散行动陷入困境。泰国政府25日宣布宋卡府进入紧急状态,并宣布准备向该地区派出一艘航空母舰,运送救援物资和医疗团队。(环球网) 11月14日起,泰国南部宋卡、北大年等5府遭遇百年一遇强降雨,泰国气象部门数据显示,累计降雨量达890毫米,相当于当地往年全年降雨量的60%。 宋卡府首府合艾市70%区域被淹,最深积水达4米,连接市区与郊区的3座大桥被冲毁,120辆救援卡车在城郊公路陷车,所载饮用水和药品无法送达灾民手中。 不少人存在疑问:救灾为何动用航母?这需要明确该航母的实际定位。“差克里·纳吕贝特”号是东南亚唯一现役航母,属于轻型航母范畴,满载排水量仅1.1万吨,小于中国055型驱逐舰。 其核心特点是兼顾作战与救灾功能,甲板可同时起降3架S-70直升机,机库可容纳15架直升机及200吨物资,恰好匹配当前救援的核心需求。 地形条件决定了航母是高效选择,泰国南部沿海多河口三角洲,强降雨导致河流改道、港口临时关闭,大型货轮无法停靠;内陆公路被淹、桥梁损毁,陆路运输完全中断。 “差克里·纳吕贝特”号可在距宋卡府海岸10公里的安全海域锚泊,通过舰载直升机实现“点对点”运输——每架S-70直升机单次可运送12名灾民或2吨物资,运输效率较陆路提升8倍,且不受地面路况限制。 这并非该航母首次参与救灾,2011年泰国中部遭遇特大洪灾,曼谷市区被淹,“差克里·纳吕贝特”号曾在湄南河入海口锚泊,15天内运送物资1200吨,疏散灾民8000余人。 此次救灾后,泰国海军对航母进行针对性改装,增设2个临时医疗舱,可同时开展4台手术;本次派往宋卡府的医疗团队携带血浆及急救设备,直接在航母上搭建临时救治点。 此举更蕴含地缘局势层面的考量,泰国南部北大年、也拉等府长期存在分离主义势力,以往洪灾期间曾有武装分子破坏救援通道。 此次派遣航母,表面为救灾,实则同步展示军事存在——航母搭载的海军陆战队可快速登陆,协助维护灾区秩序;舰载雷达可监控周边海域,防范武装分子借混乱走私武器。 泰国军方26日发布的公告虽未明确表述,但强调“救援与维稳同步推进”。 从经济层面分析,救灾行动具有明确效益。泰国南部是全球最大天然橡胶产区,宋卡府橡胶产量占全国18%,当前正值采收季,洪灾已导致120万亩橡胶园被淹。 据泰国橡胶协会测算,救援每延迟一天,橡胶产业损失将增加3亿泰铢。 航母运送的物资不仅包括饮用水和药品,还涵盖抽水泵、防水油布及橡胶树急救农药,可助力受灾种植园在洪水退去后快速恢复生产,降低长期损失。 从国际视角观察,军事力量民用化已成为趋势,美国“尼米兹”号航母曾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参与救援,1个月内运送物资5000吨;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专职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2023年曾赴东南亚开展医疗服务。 泰国的做法具有特殊性,其将作战型航母常态化用于救灾,为中小国家国防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参考。 救援过程中也暴露出现有装备的短板。“差克里·纳吕贝特”号已服役28年,舰载直升机老化问题突出,26日有1架S-70因零件故障被迫返航。 泰国海军不得不从陆军临时调派4架UH-60直升机补充运力。此外,航母医疗设备可处理急症,但缺乏重症监护设施,重伤员仍需转运至合艾市大型医院,这使泰国政府意识到需加强航母医疗配套升级。 从局势发展趋势来看,此次救援将带来三方面变化。 其一,泰国军方民众支持度将显著提升,2025年以来军方因预算问题引发争议,此次救灾或为其争取更多国防预算创造条件; 其二,南部橡胶产业损失将控制在15%以内,较初始预估的30%大幅降低,助力泰国维持全球橡胶出口第一地位; 其三,分离主义势力活动空间将被压缩,航母形成的军事威慑可有效遏制混乱中的破坏行为。 部分观点认为派航母救灾是“面子工程”,实际是对泰国国防资源的高效利用。 该航母日常训练任务较轻,但年维护成本高达8000万美元,参与救灾可最大化其使用价值;同时,救灾行动使海军官兵积累复杂环境下的调度经验,客观上提升实战能力,这种兼顾多重效益的安排,体现了泰国军方的务实考量。 泰国派遣航母救灾的行为,体现了中小国家“有限国防资源多功能化”的生存智慧。 既通过军事力量解决民生难题,又借救灾巩固地缘稳定,同时提升军队公众形象——这艘轻型航母在洪灾中搭建的不仅是救援通道,更是泰国平衡安全与发展的战略布局。此次行动也为各国提供启示:军事力量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战场层面。 信息来源:遭多年来最严重洪灾,泰国将派航母救援 环球网2025-11-26 06:48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