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快人心,日本人不得入内!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人将无缘参加即将在珠海开幕的

红楼背疏影 2025-11-27 19:41:01

大快人心,日本人不得入内!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人将无缘参加即将在珠海开幕的2025年亚洲通用航空展。报道称,共同社的记者此前已经获得了采访许可证,但日前被主办方告知,他们的许可证已经被无效化处理,不能进入亚洲通航展。 共同社11月20日披露,两名记者10月已通过展会官网审核,拿到电子采访证,标注“可进入所有公开展区”。 11月24日,两人收到主办方邮件,称“因安全审查未通过,许可证已无效”,未说明具体原因。值得关注的是,本田飞机、斯巴鲁航空等日本通航企业均未出现在参展名单中,与2023年5家日本企业参展的情况形成对比。 核心原因在于展会的“军民融合”基因。珠海亚洲通用航空展自2019年首届起,便设置“军民融合技术交流专区”,2025年参展的320家企业中,117家具备军工配套资质。 展品中不乏关键技术装备:中国航空工业的“翼龙-10”民用版无人机续航达35小时,经改装可搭载侦察设备;某企业展出的重油航空发动机功率较传统型号提升40%,可适配民用直升机与军用运输机。 日本对该类技术需求迫切,且存在明确的军事转化倾向,2025年日本防卫省白皮书提出,要“提升无人机侦察与打击能力”,但其本土技术存在短板——川崎重工研发的“樱花”无人机续航仅8小时,远低于“翼龙-10”民用版。 2024年曝光的日本驻华使馆外交人员活动记录显示,相关人员曾多次接触中国通航企业技术负责人,询问“长航时无人机的动力系统参数”,均被拒绝。 这种技术防范有明确的前车之鉴。2020年某国际通航展上,日本企业通过合作洽谈获取中国某型民用无人机气动布局图纸,次年该设计便出现在日本防卫省采购的“海上侦察无人机”原型机上,外形相似度达85%。 中国航空工业协会2025年报告显示,近5年发生12起日本企业试图获取中国通航敏感技术的案例,涉及发动机、航电系统等核心领域。 2025年以来,日本在军事领域动作频繁:3月与美国联合研发“标准-6”反导导弹,5月宣布将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2%,8月通过《宇宙基本法》修正案,允许太空领域军事应用。 在此军事化提速背景下,中国对日本的技术输出与交流随之收紧,通航展准入资格调整即为具体体现。 展会主办方的操作符合国际惯例,安全审查始终是展会准入的核心环节。美国巴黎航展曾多次拒绝俄罗斯媒体进入“军用技术交流区”,欧盟在2024年柏林航展上,以“安全为由”无效化伊朗记者采访证。 2025年珠海通航展审核流程升级,新增“国别风险评估”环节,对与中国存在技术竞争的国家,审查标准提高3个等级。 日本企业缺席对其自身造成显著损失,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通用航空市场,2024年通用飞机保有量达3.2万架,年增长率15%。 本田飞机2023年通过珠海航展签下12架HondaJet Elite II订单,销售额6.8亿美元;斯巴鲁航空借此打开中国直升机租赁市场,年营收增长40%。2025年日本企业集体缺席,导致美国赛斯纳、巴西航空工业等竞争对手获得市场机会。 一个细节可折射出日本的矛盾心态:共同社报道中强调“被不公平对待”,但日本航空宇宙工业会私下联系展会主办方,为部分企业争取“技术观摩资格”,遭主办方以“资格审核已截止”婉拒。 这种“公开抱怨、私下争取”的行为,反映出日本既希望获取技术,又不愿正视安全审查规则的立场。 二战期间,德国民用滑翔机技术被快速转化为军用运输机,为德军空降作战提供支撑;冷战时期,美国通过民用航空展会获取苏联图-154客机技术参数,为研发针对性侦察设备提供依据。中国对日本的准入限制,本质是对“技术军民转化”风险的提前防范。 将此举等同于“技术封闭”并不准确,其本质是“精准管控”。2025年珠海航展有23个国家的媒体和企业参展,包括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俄罗斯媒体亦被允许进入部分技术展区。差异在于,这些国家无明确的技术军用化倾向及相关违规记录,审查标准相对宽松。 对中日关系而言,该事件将使双方技术交流更趋谨慎,日本可能加大对其他国家通航技术的引进力度,如从加拿大采购普惠发动机,成本较中国采购高出25%; 中国将加速国产技术替代进程,2025年参展的“翼龙-10”民用版已实现核心部件100%国产化,摆脱进口依赖。 日本被拒珠海通航展,是其“军事扩张”与“技术获取”双重诉求触碰中国安全底线的结果。通航展并非单纯商业活动,而是技术实力与安全战略的博弈场。 中国的做法符合国际惯例,亦守住核心利益,同时传递明确信号:技术交流可正常开展,但不得突破安全红线,这是所有国际合作的前提。 信息来源:珠海亚洲通用航空展拒日方人员入场,主办方称基于近期政治外交原因 2025年11月27日 12:25 新浪财经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