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停火协议能给当地带来多久的和平 2025年10月9日,加沙街头响起零星鞭炮声,哈马斯释放首批被扣押人员时,72岁的阿布·哈立德蹲在废墟旁啃冷面包——他儿子在去年冲突中失踪,至今生死未卜。这天的停火协议生效,让加沙人看到一丝喘息机会,但谁都知道,这份“脆弱和平”能撑多久,比猜以色列下次空袭时间还难。 协议核心是“三步走”:以色列撤出加沙人口稠密区,哈马斯72小时内释放所有活着的被扣押人员,卡塔尔和埃及技术团队用X光机检查车辆确保援助通道畅通。但看似清晰的条款,执行起来却像走钢丝——以色列只承诺“撤至新防线”,具体位置语焉不详;哈马斯释放的10名以方人员名单迟迟未公布,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拖延”;更棘手的是,费城走廊驻军问题和永久停火承诺,被塞进协议第二阶段,成了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雷管”。 国际社会的反应比加沙的雨季还分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说这是“希望的起点”,德国总理朔尔茨在X平台发文庆祝,但美国却在联合国安理会投下否决票,理由是“协议未明确以色列安全保障”。英国首相斯塔默倒挺实在,直言“早该停火”,转头就派军舰护送运送援助物资的商船通过红海。中国外交部则反复强调“保护平民是底线”,卡塔尔媒体悄悄透露,中方提供的防空雷达正在调试,准备用于监测加沙空域。 但真正让和平根基动摇的,是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以色列极右翼政党“犹太力量党”因反对停火退出执政联盟,内塔尼亚胡政府面临提前大选压力;哈马斯这边,部分武装派系公开质疑“撤军诚意”,要求先看到以色列解除封锁的实际行动。历史经验更添阴霾——2023年的短暂停火,因以军“误炸”救护车车队而崩盘;2024年的黎以停火,也因边境摩擦再起硝烟。 最扎心的是,协议没碰“领土主权”这根最硬的骨头。哈马斯要求明确加沙归属巴勒斯坦,以色列却只谈“军事存在调整”;美国提出的“中立经济区”方案,被批“变相割让领土”。正如上海专家赵军所说:“没有刚性约束的停火,就像没拧紧的水龙头,迟早会漏。” 此刻的加沙,防空洞外孩子们在踢碎砖块当足球,医院里护士用旧床单当绷带。停火是好事,但人们更想知道:这次,是能握紧的和平,还是下一场战争的缓冲期?毕竟,当协议生效时间比原定推迟3小时,当本·格维尔因反对停火辞职,当胡塞武装仍在红海试射导弹——这里的和平,从来都不是“签个字”那么简单。
明明是自己签了投降协议,哈马斯说自己又赢了,而且赢的很麻。哈马斯的逻辑是这样的:
【7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