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已经疾病缠身的华老,不顾家人的劝阻,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这是他最后一次

轩叔观察 2025-10-17 12:28:01

2007年已经疾病缠身的华老,不顾家人的劝阻,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到这里,临走时他突然颤颤巍巍地起身,大声喊出了一句话,在场的人听见了,无不失声痛哭。[无辜笑] 晚年的华国锋更愿被人称作“华老”,很少提起过去的职务,每天清晨六点,西皇城根南街9号院准时亮灯,老人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绕着院子散步。 这个院子曾是清代礼亲王府的一部分,如今种满了葡萄藤,华老在院子里种了五六十个品种的葡萄,每年能收获两百多斤,老伴韩芝俊准备的早餐很简单:一杯热牛奶,一碗鸡蛋羹。 华老患有糖尿病,饮食需要格外注意,但他偶尔还是会趁人不注意,摘几颗自己种的葡萄吃,他最喜欢山西风味的饺子,每次家里包饺子,总要多吃几个。 早餐后华老会花一两个小时读报,从《人民日报》到《北京晚报》,既看国家大事,也看北京的市井新闻,这个习惯他保持了几十年。 上午九点书房里响起研墨的声音,华老练习书法,写的是颜体字,沉稳有力,书画大家启功看过后评价很高,有人建议他学毛体书法,他婉言谢绝,说还是要坚持自己的风格。 老乡韩学武曾直言指出他笔画中的不足,华老不仅没生气,反而每次写完新作都请对方点评,后来他发现有人把他的题字拿去卖钱,就很少再为别人写字了,唯一例外是家乡交城,他为卦山牌楼题写了“山形卦象”四个字。 午餐是简单的家常菜,多数是院子里种的南瓜、山药等蔬菜,华老家实行分餐制,他单独用一份饭菜,家人共享其他菜肴,他认为国家给的待遇是个人的,不该让家人跟着享受。 下午大多时间都在院子里,剪枝、除草、浇水,华老会和厨师谢师傅讨论种植技巧,还专门去北京园艺场向老农请教,他在山西交城待过多年,对种地一直很有感情。 傍晚六点半吃晚饭,通常是一碗二米粥或南瓜粥,配一块烧饼,饭后准时看《新闻联播》,这个习惯坚持了几十年。 华老对家乡人一直很照顾,交城老乡石玉环得了白内障,没钱治病,华老得知后立即安排她来北京治疗,还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直到康复才送回去。 每年9月9日和12月26日,华老都要去毛主席纪念堂,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纪念日,12月26日是诞辰纪念日,2007年12月26日那次,家人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劝他别去了,但老人还是坚持要去。 在毛主席坐像前华老缓缓鞠了三个躬,工作人员准备搀扶他离开时,老人突然停下脚步,望着坐像说:“主席,我来看您了,我做得不好,对不起您。”在场的人都流下了眼泪。 八个月后2008年8月20日,华国锋在北京逝世,他的追悼会规格不高,遗体没有覆盖党旗,按他生前的意愿,一切从简。 华老生前的愿望是叶落归根,安葬在山西交城,2008年9月7日他的骨灰被安葬在交城卦山,离他种过地、打过仗的地方不远,墓碑上只刻着“华国锋同志之墓”七个字,没有任何头衔。 华国锋1921年出生于山西交城,1938年参加革命,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担任党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1981年辞去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此后在中央担任副主席。 他晚年很少接受采访,也不写回忆录,院子里的葡萄年年结果,书房里的墨香日日飘散,这位老人用最普通的方式度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   大家被华国锋同志晚年生活所打动,感慨万千: “看到华老晚年坚持去纪念堂,真的很动容,老一辈的革命情谊,不是我们现在能简单理解的,那份忠诚和信仰刻在骨子里了。”   “分餐制这个细节太戳我了!老一辈领导人对自己要求严格,绝不让自己家人沾光,这种自律和清醒,现在真的太稀缺了。”   “偷偷摘葡萄、缠着要吃饺子,一下子就觉得这位老人特别真实可爱,就像自己家里的长辈一样,充满了生活气息,褪去了所有光环。”   “练字不为名利,知道自己水平不够就虚心请教,但发现别人拿他的字卖钱就坚决不写了,真有风骨!这才是真正爱书法,而不是爱书法带来的东西。”   “对家乡的老乡这么好,接到家里住到病看好,说明华老始终没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心里装着普通老百姓,这一点特别让人敬佩。”   “每年9月9日和12月26日都去,雷打不动,这是怎样的坚持啊。2007年身体都那样了还去,这已经是一种超越了形式的深厚感情了。”   您认为在当今社会,华国锋同志哪种品质最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60

评论列表

水中月

水中月

2
2025-10-17 21:40

华老千古,英明领袖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