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不会再有第二艘,交付一再推迟,压根不是技术卡了壳,而是海军在借着这艘船 “打磨” 下一代航母的标准答案,这种操作在咱们海军的装备发展里早有先例。 先看交付延迟这事儿,别以为是船厂掉了链子。辽宁舰从首次海试到入列间隔 1 年 1 个月,山东舰是 1 年 7 个月,都是顺顺当当按节奏来。 辽宁舰从首次海试到入列隔了 1 年 1 个月,山东舰是 1 年 7 个月,那是因为这两艘都是滑跃起飞航母,技术路径相对成熟,海试主要是验证基础性能,比如舰体稳定性、舰载机滑跃起飞的配合这些常规科目。 辽宁舰总共试了 10 次,加起来 109 天,山东舰更利索,9 次海试才 84 天就搞定了,都是按部就班走完流程就行。 可福建舰不一样,2024 年 5 月第一次海试,到 2025 年 5 月都第八次了,海事局一次次封海,央视也说在加紧推进,就是没入列消息,这差距里藏着大文章呢。 军事专家张军社早把话说透了,关键是电磁弹射这东西太复杂,不是搞不定,是要做到极致稳当。这话一点不假,福建舰的海试压根不是简单的 "验收测试",而是 "标准研发"。 它电磁弹射器每周的测试量就有 187 次,这相当于山东舰三年的训练量。辽宁舰当年试舰载机,是先在陆地上练了 4500 次才上舰,而福建舰直接在海上密集测试,一会儿弹 30 吨的歼 - 35 隐身战机,一会儿弹 33 吨的歼 - 15T 重型战机,还要弹 25 吨的空警 - 600 预警机。 这么多机型在同一套系统上反复磨合,就是要摸出最精准的推力控制标准,让不管轻重的飞机都能稳稳起飞,还不损伤机体。 这哪是造一艘船,分明是建一个标准工厂,把所有可能出问题的坑都踩遍,下一代航母直接照着标准答案来就行。 再说这技术,真不是吹的,咱早就突破了。福建舰用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是马伟明院士团队搞出来的硬家伙,能量转化效率超过 90%,美国福特级的交流系统才 60% 出头。 福特级的弹射器设计着能弹 4166 次才出故障,实际两百多次就歇菜,修一次要一个半小时,弹射 80 架次还得停两小时降温,四个弹射器还连在一起,一个坏了全趴窝。 咱福建舰呢?用超级电容储能,45 秒就能充好电,弹射成功率超 95%,日均能弹 240 架次,是滑跃航母的 3 倍,从来没听说过因为弹射器掉链子耽误测试的。 要是真技术卡壳,能一口气完成歼 - 35、歼 - 15T、空警 - 600 三型机的协同弹射吗?这可是全球头一回有五代机在舰上电磁弹射成功,美国福特号服役八年了,F-35C 还没搞定适配问题呢。所以说延迟交付跟技术没关系,是咱对自己要求高,非要把每个细节都磨到完美。 这种 "造一艘、磨一套、带一串" 的玩法,海军早玩得熟门熟路了。就说驱逐舰吧,当年 052C 型首舰兰州舰,光海试就折腾了四年,一会儿试相控阵雷达,一会儿试垂直发射系统,好多技术都是头一回用,不断调试修改。 当时也有人说是不是造不出来了,结果兰州舰把所有标准摸透了,后面的 052D 直接批量生产,一口气造了几十艘,性能稳定还便宜,这就是先磨标准的好处。 再看航母本身,辽宁舰是改装的,花了七年时间拆旧线、铺新电缆,光电缆就铺了相当于北京到广州往返的距离,把 2000 多个舱室重新设计,才摸透航母的建造工艺和舰机适配规律。 有了这个基础,山东舰就能自主设计,舰艏、机库全改了,载机量比同吨位的外国航母多 50%,雷达刷新率提高 4 倍,这都是踩着前一艘的肩膀往上跳。 现在福建舰做的,就是把电磁弹射时代的标准彻底摸清,下一代核动力航母直接用成熟方案,不用再从零摸索,这才是最高效的发展路子。 还有人说福建舰不会有第二艘,这话说对了一半。不是造不出来,是没必要再造一模一样的了。 福建舰就像个 "技术试验场",把常规动力带电磁弹射的所有技术点都验证清楚,包括怎么解决弹射供电和航行动力的矛盾,怎么让甲板作业效率最高,怎么整合雷达、弹射、舰载机的指挥系统。 这些标准一旦定型,下一代航母就能直接上核动力,用更成熟的弹射系统,载机量更大、战力更强,何必再重复造一艘过渡型的呢? 就像山东舰比辽宁舰进步一大截,下一代航母肯定比福建舰更厉害,这都是福建舰打磨出来的成果。 咱海军发展这么多年,从来都是步步为营,不搞急功近利。辽宁舰让咱有了航母,山东舰让咱会造航母,福建舰就是要让咱定义航母。 现在花多几个月海试,把电磁弹射的可靠性、多机型适配的精准度、全舰系统的协同性都做到极致,下一代航母就能少走几年弯路,批量建造的时候又快又好。 这就跟老辈人做事一样,宁肯前期多下功夫,也不愿后面出纰漏,这种稳当劲儿,才是真正的大国底气。所以别再瞎猜技术
为什么说福建舰不会再有第二艘了?福建舰的交付时间一拖再拖,背后反映的不是技术问题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