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太难了,不买美国大豆,巴西大豆猛涨价,阿根廷大豆涨价,中国难道非要买大豆

百日依山尽 2025-10-28 18:05:54

中国最近太难了,不买美国大豆,巴西大豆猛涨价,阿根廷大豆涨价,中国难道非要买大豆?能不能实现国内自足自给? 今年的大豆涨价潮来得又快又猛。9 月刚过,巴西大豆出口价就从每吨 4200 元涨到 4400 元,阿根廷更是直接宣布 10 月起收紧出口配额,原本谈好的订单要么涨价,要么延迟发货。 有进口商算了笔账,若预订 10 万吨巴西大豆,光涨价就得多花 2000 万元,这还没算海运成本的上涨。这种情况并非偶然,2023 年中国减少美国大豆进口后,巴西大豆对华出口价当年就涨了 15%,阿根廷也跟着跟风调价,南美两国仿佛摸清了 “中国刚需” 的软肋。 中国每年要消耗 1.1 亿吨左右大豆,其中 80% 用来榨油和做豆粕,豆粕又是养猪、养鸡的关键饲料。可国内大豆年产量只有 2000 多万吨,缺口近 9000 万吨,只能靠进口填补。 过去美国是第一大供应国,占比曾达 40%,后来中国转向巴西、阿根廷,现在巴西占比超 50%,阿根廷占 15%,相当于把进口来源从 “一家独大” 变成了 “两家垄断”,议价权还是没攥在自己手里。 国家开始加大对大豆种植的扶持,2024 年黑龙江大豆生产者补贴提高到每亩 350 元,比玉米多 100 元,不少种粮大户开始改种大豆。更关键的是技术突破,黑龙江农科院培育的 “东生 17” 大豆品种,亩产突破 400 斤,抗病性还强,在部分种植区域试种后,预计纯利润能赶上玉米。 在河南、安徽等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也在推广,就是在玉米行间种大豆,一亩地能收玉米 800 斤、大豆 200 斤,效益比单种玉米高 20%,这种 “不与人争地” 的模式,让大豆种植有了新出路。 还有企业在产业链下游发力。中粮集团在黑龙江建了 200 万亩大豆种植基地,从播种到收割全用机械化,还推行 “订单农业”,提前跟种植户定好收购价,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今年基地的大豆亩产达到 380 斤,加工成豆油和豆粕后,能满足东北地区 10% 的饲料需求。这种 “企业 + 基地 + 农户” 的模式,正在慢慢改变国内大豆产业的被动局面。 但要实现完全自给自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即便国内大豆产量每年增加 100 万吨,要填补 9000 万吨的缺口也需要 90 年。而且大豆榨油后的豆粕需求还在增长,随着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每年豆粕需求量以 5% 的速度增加,光靠国内产量根本不够。 所以现在的思路是 “适度进口 + 扩大国产”,一方面通过多元化进口来源压价,比如今年从俄罗斯进口大豆增加了 30%,另一方面持续提高国产大豆产量和品质,争取把自给率从 20% 提升到 30%。 进口商群体也在调整进货渠道,除了巴西、阿根廷,不少人开始从俄罗斯订购大豆,虽然运输成本高些,但价格比南美低 5%。“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也不能光指望进口,国内大豆要是能再便宜点、再多产点,我们这些进口商也能少受点气”,这是不少进口商的心声。 如今的中国大豆市场,就像在走一条 “平衡木”—— 既要应对国际供应商的涨价压力,又要稳步扩大国内种植,每一步都得走稳。但随着扶持政策落地和技术进步,愿意种大豆的种植户逐渐增多,投身大豆产业的企业也在增加,或许用不了多久,“中国大豆非要靠进口” 的疑问,就能有不一样的答案。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0 阅读:41

猜你喜欢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