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副总理刚在北京落座谈合作,柏林议会的桌子那头却已经悄然摆上了一份“体检报告

老阿七说史 2025-11-21 11:21:04

德国副总理刚在北京落座谈合作,柏林议会的桌子那头却已经悄然摆上了一份 “体检报告” 草案。 2025 年 11 月,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安・林德纳率团访华,行程中不断释放 “合作” 信号。 他高调谈到希望加强双边金融合作,推动绿色转型领域的投资,甚至不避讳地表示希望中国能为德国提供更加稳定的稀土供应链保障。 然而,就在他访华前夕11 月 13 日,德国联邦议会另一头,一项被称为 “对华经济依赖审查机制” 的决议已正式通过。 这可是德国对华政策中的 “标准双轨”,这边副总理亲自出马力推合作,那边议会设立专门委员会,系统性审查德国在华企业的依赖程度,判断哪些行业 “过度依赖”,哪些需要 “去风险”。 林德纳的访华行程毫无疑问展现了德国政界对中国市场的现实需求。德国制造依赖中国稀土,德国汽车、电信、化工等多个支柱产业与中国深度捆绑,加之中国在新能源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德国无法忽视的关键合作方。 林德纳此行追求的,正是为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赢得更多主动权。 但一边谈合作,一边表达相关诉求的姿态也客观存在,他在多场公开场合强调 “公平竞争” 和 “市场准入”,言外之意是希望中方在金融与高端制造领域开放更多空间。 而这类说法,和近年来欧盟对中国的 “结构性施压” 如出一辙,所谓合作,往往带着设限; 德国议会设立了 “对华经济依赖专家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经济、安全、科技、贸易等多个领域的专家组成,共约 12 人,不仅拥有独立调查权,还能向联邦政府提交政策建议。 其主要任务并非简单的数据审查,而是要从战略高度评估德国哪些领域 “过度依赖” 中国,是否需要重新布局产业链。 可以说,这一机制的设立,意味着德国从此前的 “短期应对” 转向 “长期制度化防范”。 德国为何要这样做?一方面是经济现实的压力。德国当前正处于制造业疲软、能源转型阵痛和通胀压力叠加的阶段。 对中国出口的放缓直接影响了德国的 GDP 增长,但与此同时,德国又面临来自美国的持续推动,要求其在高科技、能源等关键领域与中国 “脱钩”,以符合 “西方同盟” 的大方向。 这种左右为难的状态,使得德国政府不得不采取 “合作 + 防范” 的双轨策略,既不能失去中国市场,又要在政治层面向美国交差。 而在德国国内,政商界对此也并非铁板一块,德国工业联合会和多家大型企业,包括西门子、大众等,明确反对过度政治化和贸易限制,持续加大对华投资和本土研发投入,担心人为设限会影响对华合作信心。 部分议员则主张 “战略收缩”,强调所谓 “国家安全优先”。这种分裂也让德国对华政策在执行上显得节奏混乱。 中国方面的态度则更为明确,外交部发言人已经表态:中德合作是互利共赢,不应人为设限,更不应政治化经济问题。 中国商务部也在林德纳访华期间重申,中国欢迎德国企业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但同时也会密切关注德国对华政策走向,保留必要的反制权利。 欧盟内部也并非团结一致,法国呼吁加强对华经济防范,但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则更倾向于保持现有贸易格局,避免激化矛盾。 欧盟在对华政策上的 “统一战线” 更多是纸面上的口号,实际操作中各国仍按自身利益选边站队。 德国这次对中国经济 “做体检” 的背后,其实反映出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全球化的旧秩序正在松动,国家安全与经济利益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过去几年,西方多国都在用各种方式重新评估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从供应链重构到技术限制,从投资审查到政治施压,手法五花八门,目的却高度一致:在不彻底切断联系的前提下,尽量掌握主动权。 可这种 “防范式合作” 模式,在现实中很难长久奏效。因为中国是一个不断提升的技术竞争者,与其设限设防,不如坦诚以对。 你怎么看德国的双轨策略?是真正的风险管理,还是政治算计的遮羞布?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

0 阅读:1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