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和御医有什么区别,到了什么级别才有资格进宫给皇帝看病? 清代太医院是个正五品衙门,凡是所有医生都可以统称为“太医”,但却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称“御医”的。从史料的相关记载来看,只有到了御医这个级别,才有资格给皇帝以及妃嫔看病。因此,要想成为御医,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练。 太医院里的官职分得特别细,可不是一进去就统称“太医”那么简单。最顶端的是院使,这是太医院的一把手,官阶正五品,相当于现在的院长。院使下面是院判,正六品,算是副院长。 再往下才是御医,品级是正七品,这才是真正有资格给皇帝看病的核心群体。御医之下还有吏目、医士这些层级,他们虽然也顶着“太医”的名头,却没机会踏进皇帝的寝宫。 这些底层太医的工作其实很杂,有的要给王公贵族、朝廷大臣看病,有的得负责给监狱里的囚犯诊病,遇到瘟疫流行时还得出去给老百姓施药。就连宫里的宫女太监生病,也大多是这些普通太医来处理。他们的工作范围广,但唯独和皇帝的健康不沾边,想晋升到御医的位置,得闯过好几道难关。 能成为御医的人,都得是全国范围内挑出来的狠角色。朝廷会从民间医术高明的医生里举荐,也会从有科举功名的人里选拔那些懂医理的。还有一部分是太医院自己培养的,这些人得进太医院的教习厅学习,整整六年时间,天天钻研医术、背诵医理,最后通过严格考试才能留下来当医士。 晋升的规矩更严,每六年才有一次考试机会。不光要考把脉、开方这些硬技能,还得考书法和八股文相关的内容。太医开的药方字迹必须工整,这可是关乎性命的大事,半点马虎不得。考试合格又没出过医疗差错的人,才能一步步从医士升到吏目,再从吏目熬到御医。很多人一辈子都卡在吏目这个层级,根本摸不到御医的边。 就算当上了御医,也不是天天能给皇帝看病。御医们得按专科分班轮值,有的在御药房值班,有的要去圆明园、畅春园这些皇家园林待命。皇帝出巡的时候,还得挑几个资深御医跟着,车马药材都得提前准备好,随时等着皇帝传唤。只有轮到“宫直”值班的御医,才有机会在宫里随时等候差遣。 给皇帝看病的流程繁琐到让人咋舌。首先得好几名御医一起会诊,大家各自把脉,然后凑在一起商量病情,谁也不敢单独下结论。开出的药方得联名签字,还得详细记录脉案,之后要交给院使和院判审核。煎药的时候,得有专门的太监监督,煎好后要分成两份,一份由御医、院判、内监依次尝过,确认没问题后,另一份才能给皇帝服用。最后所有的脉案、药方都要存档,万一出了问题能有据可查。 有意思的是给皇帝看病的也不全是御医,康熙年间,康熙帝得了疟疾,吃了法国传教士带来的金鸡纳霜才治好。光绪帝也曾经让法国医生诊病开药,但这些都是特殊情况。绝大多数时候,皇帝的健康还是靠太医院的御医们守护。 御医的日子看着风光,其实风险极大。伴君如伴虎,要是皇帝的病没治好,或者出了半点差错,御医们轻则降职,重则可能掉脑袋。而且他们的薪资待遇也没想象中那么高,七品御医一个月才挣二两二钱银子,还不如宫里的普通太监。那些底层医士的月薪更是只有一两五钱,连维持家用都勉强。 说到底,太医是太医院所有医生的统称,而御医是其中的高级别群体,只有到了正七品御医及以上的级别,才有资格给皇帝和妃嫔看病。这个身份不是靠名气换来的,而是靠多年的苦学、严格的考试和熬出来的资历。他们不仅要医术精湛,还得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谨慎的处事态度,毕竟他们面对的是天底下最金贵的性命,一步踏错就可能万劫不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