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打新疆,乾隆花了三千万两,为何左宗棠收却用了六千万两? 乾隆皇帝统一新疆前后历时七年,打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总共花掉军费3200万两;左宗棠收复新疆前后历时不到两年,却花掉了近6000万两军费。御史不禁要问,同样都是打新疆,为何左宗棠要花这么多的银子呢? 其实这事儿压根不能只看表面的时间和银子数,得往深了扒当时的世道和打仗的难处。 乾隆那会儿的清朝正处鼎盛时候,家底厚得很,国库充盈,而且打新疆本质上是平定内部部落纷争,相当于自家院子里收拾不听话的亲戚,没外人插手捣乱。 那时候对手手里的家伙事儿也简单,无非是刀枪剑戟那一套,清军的装备和兵力占着绝对优势,不用额外花大价钱添置新家伙。 更关键的是,乾隆朝在西北经营多年,早就有了成熟的屯田体系,军队打到哪儿,粮食就能在当地解决一大部分,运输成本省了不少,自然花不了那么多银子。 可左宗棠接手的时候,清朝早就不是当年的样子了,历经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乱,国库早就空得叮当响,说是捉襟见肘都算客气的。 而且他面对的局面远比乾隆复杂,新疆那会儿已经不是简单的内部叛乱,阿古柏带着外人占了地盘,还建起了所谓的“汗国”,背后有英国和沙俄撑腰,这俩列强明里暗里给阿古柏送武器、递情报,等于左宗棠是一个人对着三个对手打。 要对付这种有洋枪洋炮加持的敌人,清军不能再用老一套的装备,必须花大价钱从国外买新式枪炮、组建炮兵部队,这些西洋武器的价格可不是传统兵器能比的,光买装备就是一笔天文数字,更别说后续的弹药补给和维护了。 后勤运输更是烧钱的大头,新疆本身就地处偏远,路途艰险,乾隆时期的运输线路经过多年使用已经成熟,而到了晚清,很多旧有的驿道和补给点都荒废了,左宗棠得从头铺路、修驿站,还得组织庞大的运输队伍。 那会儿没有铁路汽车,全靠骆驼、车马翻山越岭,光是运粮的队伍就得消耗大量粮食,有时候运到前线一斤粮,路上就得吃掉好几斤。 更麻烦的是,沿途还得派兵保护运输队,防止被敌人劫粮,这又额外增加了兵力和军费开支。而且晚清的官场腐败比乾隆时期严重得多,层层盘剥之下,实际用到战场上的银子又打了折扣,只能不断追加拨款。 还有个关键区别是军费的筹措难度。乾隆朝打仗,国库直接拨款就行,不用操心钱的来路。左宗棠却得自己想办法筹钱,朝廷给的拨款远远不够,他只能向洋商借高利贷,这些外债的利息就高得吓人,最后都得算进军费里。 而且他招募的湘军是地方团练,军饷比朝廷的八旗、绿营高出不少,要想让士兵们卖命打仗,军饷一分都不能拖欠,这又是一笔固定的大开销。 另外左宗棠不仅要打仗收复失地,还得考虑战后的治理和安抚,军队收复一座城池,就得留下兵力驻守,还要赈济当地百姓、恢复生产,这些都得花钱,相当于一边打仗一边建设,开销自然翻倍。 说白了,左宗棠花的这些银子,不光是打了一场仗,更是在晚清内忧外患的绝境里,硬生生把被列强惦记、被叛军割据的新疆给拉了回来。 乾隆时期是顺风顺水的统一之战,而左宗棠面对的是国弱兵疲、外敌环伺的艰难局面,每一分银子都花在了刀刃上,既要买武器对付强敌,又要搞后勤保障补给,还要应对各种额外的麻烦。 所以看似花的银子多了一倍,实则是时代不同、难度不同,换了谁在那个位置上,也得花这么多钱,能成功收复新疆,已经是创造了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