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谭嗣同被残忍地砍了30刀。在他临死前,一女子散尽家财探监对他说:“我

趣史小研究 2025-11-24 14:13:55

1898年,谭嗣同被残忍地砍了30刀。在他临死前,一女子散尽家财探监对他说:“我对不起你,没有给你生下孩子留后。”不料,谭嗣同却说道:“你应该庆幸我们还没有孩子!” 说起谭嗣同这个人,他这辈子本身就像是捡来的。 他字“复生”,这个名字不是随便起的。5岁那年,他得了一场重病,甚至说是瘟疫也不为过。家里人都以为这孩子没救了,整整昏死了3天,棺材可能都备好了,结果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家里人觉得这是天意,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我觉得,这或许注定了他的命不是用来享受荣华富贵的,是老天爷留着他在关键时刻去“殉道”的。 他出身其实非常好,父亲谭继洵是高官,做到过湖北巡抚。按理说,他就是个标准的“官二代”,只要老老实实考科举,混个一官半职,日子能过得滋润得很。 但他从小就“反骨”。 他讨厌八股文,讨厌科举。他在书本上写“岂有此理”,他喜欢研究算术、格致(科学),喜欢任侠尚气。虽然为了安抚父亲,他还是去考了试,甚至还捐了个候补知府的官,但他骨子里根本看不起那一套。 特别是他母亲徐五缘去世得早。母亲对他管教极严,严到什么程度?母亲回老家一年,不准他想念,分别时不准哭。他只能忍着眼泪送车,等人走了才敢大哭。母亲回来后听说他生病是因为想念,他还要倔强地说“不是”。 这种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倔强,后来演变成了一种为了理想不惜一切的决绝。 咱们把时间拉回到1898年的那个秋天。 戊戌变法失败了。这事儿其实从一开始就悬。光绪皇帝没实权,手里没兵,想靠一纸诏书就让慈禧交权,简直是痴人说梦。 谭嗣同不是傻子,他知道危险。在局势最危急的时候,他孤注一掷,深夜去法华寺找袁世凯,想让袁世凯出兵围园杀后。这是步死棋,也是险棋。结果咱们都知道了,袁世凯转头就把维新派卖了个干干净净。 慈禧发动政变,大肆抓人。 这个时候,谭嗣同是完全可以走的。梁启超劝他一起去日本,甚至日本使馆都表示愿意提供庇护。对于一个留得青山在的人来说,逃亡海外,以此图谋东山再起,是极其合理的选择。 但谭嗣同没走。他坐在家里,淡定地喝着茶,等着抓捕的人上门。 他对劝他的人说了一段足以载入史册的话:“各国变法无一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尚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他这是在拿自己的血,给中国人当醒脑药。 9月28日,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人山人海。 行刑的过程残忍得让人不忍卒读。清朝杀头也是看人下菜碟的,若是普通死刑犯,刽子手或许会给个痛快。但对于谭嗣同这种“大逆不道”的钦犯,慈禧特意交代要用“大将军刀”。 这刀听着威风,实际上是一把钝刀,没有开刃。 这哪里是砍头,分明就是锯头!据当时的目击者记载,谭嗣同被足足砍了30多刀才断气。每一刀下去,都是皮肉翻卷,鲜血淋漓。 可就在这种极度的痛苦中,谭嗣同没有求饶,没有惨叫。他在行刑前高声大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走得壮烈,成了英雄。但在这个故事里,还有一个人的痛是被历史忽略的,那就是他的妻子李闰。 英雄死了一了百了,活着的人却要背负无尽的思念和苦难。 李闰是名门之后,非常有才华。她和谭嗣同是真正的灵魂伴侣,两人还会一起研究佛学,甚至成立了“不缠足会”,倡导妇女解放。谭嗣同在外面搞维新,李闰就在家里默默支持。 谭嗣同死后,李闰的天塌了。她不仅失去了丈夫,还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而且因为丈夫是“钦犯”,她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还要忍受旁人的指指点点。 但这个柔弱的女子,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她记住了谭嗣同生前的教诲,记住了丈夫那句“多生一个奴隶”的悲愤。她虽然没有孩子,但她把这份母爱转化成了大爱。 她在老家致力于办学,用自己的余生去完成丈夫未竟的理想——开启民智。她自号“臾生”,意思是丈夫死了,她只是苟延残喘地活着。 每年谭嗣同的忌日,李闰都会写诗悼念。有一句写得特别扎心:“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她一直活到了1925年,活到了大清朝彻底灭亡,活到了民国建立。我想,当她看到清朝覆灭的那一刻,心里对丈夫的那份愧疚,或许才稍稍放下了一些。

0 阅读:56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