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广东男子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转头加入英国,在英国,他打扮成乞丐,四处捡废品,引人嘲笑,没想到20年后,众人却含泪说:“我们为他骄傲!”[凝视] 赵泰来,1954年生于广东东莞,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15岁那年父母相继离世,他成了孤儿,后来投奔香港的姨母郑月娥。 这位姨母来头不小,她是晚清外交官伍廷芳的后人,伍廷芳曾任中国驻美国、秘鲁、墨西哥、古巴公使,一生致力于在海外收购流失的中国文物。 姨母去世前,把一个秘密告诉了赵泰来:英国有一座庄园,地窖里藏着伍家几代人收集的中国文物。 1980年代末,赵泰来按照线索找到了这座庄园,推开地窖大门那一刻他非常吃惊。 青铜器、瓷器、书画、玉器,密密麻麻堆满了整个地下室,经过清点,总数超过6万件,其中不乏商周青铜器、唐宋名画、明清官窑瓷器。 这些文物是伍廷芳和后人们花费巨资从欧美拍卖行、古董商手中买回来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送回祖国。 但怎么运回去?这成了最大的难题,当时英国对文物出口管制极严,尤其是亚洲文物,一旦被发现私运如此大批量的文物,不仅东西会被没收,人也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赵泰来想了个办法,先变更国籍获得英国公民身份,再以合法古董商的名义,分批将文物运出。 为了筹集运费,他卖掉了香港的两处房产,还有伦敦的四套别墅,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仅运输和保险费用就超过3000万港币。 他租住在伦敦最便宜的公寓里,每天吃最简单的食物,邻居们都觉得这个东方人很奇怪,明明继承了一座庄园,却过得如此寒酸。 从1990年代初开始,赵泰来通过自己注册的艺术品公司,以“私人收藏品”的名义,每次运送几十件到几百件不等。 他选择最安全但也最昂贵的运输路线:先运到香港,在香港中转,再分批运往内地。每一件文物都要办理复杂的手续,购买高额保险。 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20年,期间他往返英国和香港上百次,亲自押运每一批文物。 2011年,最后一批文物安全抵达广州,至此6万多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全部回家。 经国家文物局鉴定,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超过150件,二级文物800多件,三级文物3000多件,包括商代青铜鼎、唐代金银器、宋代汝窑瓷器等稀世珍品。 赵泰来没有把这些文物据为己有,他将绝大部分捐赠给了国内各大博物馆。 广州艺术博物院收到了3000多件,江苏盐城博物馆收到了800多件,东莞博物馆收到了500多件。还有部分捐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 2012年,中国政府授予他“杰出华侨”称号,央视《华人世界》栏目专门报道了他的事迹。 但赵泰来依然低调,他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每周三次,风雨无阻。 有游客认出他,问为什么要放弃那么多财富,他说:“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中国的,我只是个搬运工。” 据文汇报采访,赵泰来至今还住在广州一套普通的两居室里,墙上挂着一幅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说这是姨母最喜欢的诗句,也是伍家几代人的心愿,无论身在何处,心系故土。 如今当你走进广州艺术博物院,看到那些精美的青铜器和瓷器时,或许很难想象,它们曾经历了怎样的漂泊。 从19世纪末流失海外,到21世纪初回归故里,这些文物见证了一个家族四代人的接力。 赵泰来依然在博物馆做讲解,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文物是有生命的,它们也想回家。” 2023年广东省文物局统计,赵泰来捐赠的文物累计参观人次已超过2000万,这些曾经流落他乡的国宝,如今成了最好的历史教材。 你觉得一个人为了送文物回国,值得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吗?如果你意外继承了一批珍贵文物,会选择捐赠还是收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信源: 百度百科--赵泰来
印度,你们到底还有完没完?近期,英国知名航空月刊公布了印巴空战的战果,巴基斯坦
【4评论】【5点赞】